【記者柯逸璇/新北市報導】CNEX基金會是一非營利性質的民間文創組織,自二○○七年起創立由兩岸三地熱愛紀錄片的人士組成,目前由北京國際交流協會、臺灣蔣見美教授文教基金會、香港CNEX基金會共同推動。CNEX,意即「See The Next」,看見下一世代的意思。

一開始,是由新浪網創辦人同時也是CNEX創辦人兼執行長蔣顯斌的初步概念,找尋幾位專業人士,這其中也包含了張釗維先生,一同建立起CNEX。張釗維大學念電機系,研究所是歷史研究所,到紀錄片的製作碩士,現職為CNEX基金會董事、CNEX計劃製作總監。這一路走來變化頗大,相信也是他對於很多社會現象擁有獨到觀點的原因。目的是想要想用紀錄片來進行年輕人的對話平台。創立的前幾年,也就是二○○四年後的台灣,社會在強烈變化;反觀大陸,不問別的,只問經濟發展。蔣顯斌先生就想說能不能拍一部片,記錄華人世界面臨十字路口的狀態。」

CNEX基金會董事張釗維 (本照片由張釗維提供)

每年不同主題 貼近當代華人生活CNEX基金會鼓勵並推廣紀錄片,希望達成每年投資十部紀錄片的目標。自二○○七年起,每年都有不同主題,像是第五屆為「青春與公民」、第七屆「愛的消失與重生」、第八屆為「安全感與信任感」。年度主題的設定,將盡量貼近當代華人生活與生命的核心,並且與當時的重大事件或是社會潮流有相關,能夠完整呈現社會反應。年度主題,是CNEX的大事之一。創立前一年,就已粗略設定未來十年可能會有的社會議題,不外乎是以夢想、主題、遷徙、年輕人為主。CNEX期望能夠用這些主題,來貼近這代人生活的核心。透過紀錄片,可以發揮三種程度的影響。第一步,是讓社會知道產生了甚麼樣的問題。再來,因為影片而有了其他聲音,並進行討論。最後要如何落實,端看討論氣氛和客體,最後從影片或討論得到了甚麼樣的啟發或動力,好的紀錄片是會給人一種動力,但具體要怎麼做還是另外一回事。他曾言:「就是在華人社會之間,以及國際與華人之間,透過紀錄片來推動彼此進一步認識的興趣。希望能夠在這個資訊量產的時代,盡可能增加對彼此的同理心,減少對彼此的誤判。」

張釗維說,紀錄片工作者面臨的是媒體平台的社會創新,畢竟如果很多人都看不到紀錄片的話,那麼就失去它的意義了。他舉例,如果台灣人每年只知道一部金馬獎紀錄片的話,在量上面來說是非常不足的,而CNEX未來就是希望可以扮演這種中介角色。

這幾年很多人在談論台灣社會變化、經濟景氣,但似乎沒有看到紀錄片討論這些議題,這是台灣很明顯的狀況。在國外的話,當他們有一些社會變化,不是指事件,而是一個變化的狀態,大概半年至一年就會有紀錄片來反映。台灣沒有這個習慣,在十幾年來大家已經不再關注或思考這種變化,而是太限制在事件上面,然後在事件過後,就比較船過水無痕,這是不利於紀錄片的生產。

利用紀錄片 探討多元社會問題

張釗維認為,要利用紀錄片多勇於討論關於政策、國家問題、世代差異衝突、世界文明方向等問題,不是只是講故事,而是要達到一個境界,才能和那些有權有錢的,產生出平等對話的型態。第一點,如何在心態上面是平起平坐的,因為當雙方都是在探討社會前緣的問題,只不過使用的方法和資源不一樣。第二點,唯有到達那個位置,才有可能去真正參與到社會創新裡頭去,否則就只是提供社會創新一點點材料,不能去引領社會創新。很多問題是要去主動談論,不然的話只會淪為社會修補。

社會創新就是要在觀念、策略、組織、科技上提供新方式來解決社會問題,紀錄片工作者除了提出問題,更要學會如何做根本上的改良,「這個社會不容紀錄片工作者只討論身邊的問題而已了」,張釗維說道。他以影集裡面的劇情譬喻,當一個人跌落池塘喊著溺水,但身旁的人卻向他說道:「你不會游泳,難道你不會站起來嗎?」你在池塘裏面打滾,事實上沒有人會同情你,而是要學會新闢道路,開創新視野。

未來CNEX的方向將朝向三大方向,首先當然繼續沿用非營利的模式,支持和幫助兩岸三地的紀錄片導演。二來,在製片、敘事、影像風格塑造、製片管理、產銷更加專業化,讓影片對觀眾來說會更具說服力。最重要的是,打造紀錄片傳播的平台。主題上來說,十大主題會繼續沿用,但或許還會再探討現今熱門的網路世界和虛擬社群、東西文化差異,甚至是遷移等。張釗維先生提及,社會創新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要親身實踐。要給予年輕人支持,紀錄片只是眾多方式的其中之一,我們也要背負著「協助社會看到在Google搜尋以外的許多議題,幫助觀眾建構心中的mind map。」

相關報導

讀者迴響

發表迴響


生命力新聞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學實驗媒體

聯絡信箱:vita1997@gmail.com

關於我們

探索更多來自 生命力新聞: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行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