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〇一六年十月,宜蘭縣大同鄉山區,暴雨傾盆、宛如颱風,《生命力新聞》(以下簡稱《生命力》)記者許悅、黃憶涵跟著輔大文愛志工隊師生一起開車,從柏油路開到泥巴路、從水泥橋開到木板橋、從有路燈開到沒路燈,顛顛簸簸來到寒溪村泰雅族部落。志工們挨家挨戶接孩子出來輔導課業,許悅和黃憶涵採訪、攝影,把偏鄉處境、志工義行作成報導,上網傳播。
大約同時,《生命力》記者武敬茹、李雯瓊在新竹縣尖石鄉山區迷了路。他們原本到清華大學採訪傅麗玉教授推動原住民科學教育的故事,覺得有必要搭配原住民生活畫面,因此搭公車上尖石鄉採訪,沒想到下錯了站,兩個女生走了許久的山路,攔了兩趟便車,結果到了五峰鄉和平部落。她們不僅補足畫面,還聽到和平部落發展獵人學校、文化旅遊的動人故事,又做了一則報導。
實踐專業 關懷社會
《生命力》是輔大新聞傳播系大三「媒介實務」課的教學實驗媒體,創刊於一九九七年;二十年來,學生們深入台灣的都市、農村、漁村、山村、偏鄉、離島,以及國際採訪,完成七千多篇報導,成為廣受肯定的公益媒體。MSN和華視網站聯播它的新聞,公視新聞經常轉載它的報導;自由時報、聯合報、中國時報、天下雜誌專文推薦過它;連日本朝日新聞出版的《朝日總研報告》都曾以四頁長文推崇它是台灣極具代表性的公民新聞網站。
《生命力》不斷改版、演進。指導老師陳順孝回憶:《生命力》創刊初期,以「為弱勢者發聲」為宗旨,報導老兵流浪街頭、植物人甦醒、肌肉萎縮症兄弟自學等等賺人熱淚的故事;到了二〇〇三年前後,師生意識到賺人熱淚不能解決社會問題,於是引進公共新聞學理論,努力在報導中釐清問題成因、探討對策,但努力幾年,成果有限,陳順孝漸漸體認到:「學生記者的專業能力不足以找出社會問題的成因和對策,但可以說好解決社會問題的故事」。
二〇一〇年起,《生命力》轉向報導「社會創新創業」的故事,也就是用新觀念、新方法、新科技來解決社會問題的行動;陳順孝和學生開發出三組十五條採訪路線,包括社會創新組的農業新路、社會企業、獨立書店、社區營造、生態保育與動物權益;傳播文教組的獨立媒體、開放資料、社會設計、民眾藝術、 專業參與和服務學習;社會關懷組的社會福利、原住民與勞工、性別平權、手感經濟與嚴肅遊戲、公益體育等。
上山下海 發掘善舉
《生命力》記者兩人一組,每組主跑一條路線,每學期報導八個社會創新創業範例,以文字、照片、影音或數位多媒體敘事;他們為此上山下海,運用新聞系教導的專業知能進行採訪,也在採訪中面對社會問題、見證助人行動,進而反思大學生、新聞人能為社會做什麼。
民眾藝術線記者馮毅揚、鄭芳宜從台北直奔台灣最南端的恆春,採訪陶藝家殷福志在當地奉獻二十多年,教導小學生用陶土捏塑恆春景物,來增進美學和在地認同的故事。馮毅揚說,除了完成報導外,「我們也在與受訪者的互動中,認識另一個台灣,一個生活步調緩慢、自然風景優美、資源分配不均、城鄉差距大的台灣」;他們也因此體認到「在台灣有一群人⋯⋯選擇回到故鄉,貢獻所學,回饋社會,這份情操值得所有人的尊敬」。
社會福利記者袁千雅和姜凱玲雖在台北採訪,卻仿佛進入另一個世界。他們造訪照顧愛滋寶寶的「關愛之家」,雖然明知愛滋病不會透過飛沫傳染,但當愛滋孩子迎面跑來時,他們還是忍不住避開了。當他們看到「關愛之家」創辦人楊婕妤像個孩子王般照顧愛滋寶寶,不畏外界眼光、不顧經濟窘況,他們既慚愧又感動,袁千雅說:「我和凱玲不禁開始思考,那我們能做些什麼來幫助社會上真正的底層呢?」
解決問題 用新方法
《生命力》記者在採訪中,不僅見證義行,也看到許多解決老問題的新方法。
社會企業線的解子一最難忘的是「綠點點點點」團隊,他們舉辦許多活動來減少資源浪費。例如為了解決家庭用油的回收問題,不是將油倒掉,而是讓居民來到一個社區空間「小白屋」用手搖杯的方式把油做成肥皂;對於壞了的家電,他們便在同樣的空間開辦了「工具分享」和「工具達人」的活動,大家一起修理,或者讓擅長的人幫助修理,不僅修好家電,也提升了城市人與人的溫度。
社會設計線的林家嫻、廖育偲報導過App助視障者轉乘交通工具、用超音波清潔傷口的創傷清洗器、塑膠袋回收再製成收納容器等新聞。林家嫻說,一學期的採訪讓她「看到許多我沒有想到的問題,還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而被創造的設計」,她覺得社會設計可以讓更多人使用,並不侷限在身心障礙者、老人這些弱勢族群,倘若我們對社會設計有更多的了解,對於我們或是周遭的人的生活也會有更多的幫助。
體察需要 盡己之力
更讓《生命力》記者深思的是,許多社會創新創業行動者,是和學生記者年齡相近的年輕人。
社會設計線的廖育偲說,他們採訪的大多是年齡相差不遠的大學生或青年。她看到受訪者除了有對設計堅持不懈的態度以外,也有一雙體察關心社會需要的雙眼,更透過雙手去實踐它,「如果說台灣青年沒希望,我想,該是時候看看這群年輕人了」,他們真的默默在背後努力著,只盼有天能被權威機構看見,幫助他們將設計量產,真正造福社會。她因此「期許自己,也能像他們一樣,除了做好學生應盡的本分以外,也能多去關注社會議題」。
農業新路線記者姚俐安、盧筠柔最感動的,也是採訪台大學生團隊「小農飯盒」的經驗。「小農飯盒」團隊為了解決食安問題、讓人吃到健康食物,與小農合作,用友善食材做成便當,在校園販賣,並推動食農教育。「小農飯盒」活動長鄭舒襄說,他不會因為飯盒只在校園推廣,或是沒有什麼大成就而感到妄自菲薄,「能夠影響一個人就影響一個人」;這讓姚俐安大受啟發:「小農飯盒讓我知道,也許我現在所寫的新聞,所跑的報導都還不成氣候,但是只要我肯花時間,只要我有那份使命感,那我就有可能可以為這片土地盡一份心力」。
見賢思齊 參與助人
《生命力》記者報導助人義行,也見賢思齊,參與助人行動。
社會企業線記者鄭宇辰、解子一採訪三峽小草書屋 — — 為高風險家庭孩子設置的課後學習空間,老師和孩子在這裏一起學習生活,像第二個家一樣。解子一說,當她踏入書屋的時候,便被溫馨的氣氛所吸引,孩子們可愛的笑臉,老師無微不至的關懷,讓她跳脫記者的角色來看他們,甚至希望能夠成為他們的志工。她回憶指出:「有孩子……拉著我的手說『記者姐姐,下次你還會再來嗎?』,我說『會的』……我也有履行我的承諾」。
動物保護線記者吳亞倫報導「寵物計程車送貓狗就醫旅遊」的故事時,想到輔大唯一一隻導盲犬的主人 — — 視障學生陳重羽,她把報導分享給陳重羽,陳重羽非常高興,因為他這才知道有專載寵物的計程車,他和他的導盲犬終於有計程車可以坐了。台灣法律雖然明定導盲犬可以搭交通工具,但很多計程車司機不願意載導盲犬,可能怕留下味道而影響後來的乘客,有了寵物專屬計程車,終於解決這個問題。
報導義行 與有榮焉
《生命力》記者採訪新聞並非一帆風順,有時迷路、有時被拒訪、有時被放鴿子,有時甚至會受傷。鄭芳宜到恆春採訪陶藝家時,去摸陶藝家養的狗,大狗忽然咬她一口,她流了很多血,手腫脹到不能彎曲,包著紗布硬是繼續抱著相機採訪;採訪後才去掛急診,打了一針,休養一個月才痊癒。
即便如此,《生命力》記者無怨無悔,樂在其中。廖育偲說,跑完一學期新聞,「無形中的收穫與成長,早已超乎這門必修三學分的成績了」;武敬茹更表示:「一開始我們不過視《生命力》為『作業』,但是到後來,上山下海到處跑,受訪者總是給我們肯定與回饋,讓我們覺得自己做的事是有價值的;儘管,我們所作的,根本不及受訪者的百分之一,但是將他們報導出來,好像我們也有為他們那些試圖讓世界更好的創舉裡付出一點點自己所能一樣,覺得與有榮焉」。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