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徐凱欣、游舒淇/台北市報導】動物保護與自然保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若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動物便沒有棲身之地。台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自二〇一一年起,每年固定舉辦「野望影展」,將各國頂尖的自然紀錄片引進台灣,希望透過行銷傳播,提高公眾對自然保育的認知。

結合興趣與專業 將傳播帶入自然保育

台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秘書長王誠之,是學社的創辦人之一。曾任廣告公司的創意總監,擅長做產品行銷的規劃。在結婚之前,就經常與太太一起到山上觀賞猛禽,例如老鷹、貓頭鷹等,夫妻兩人都十分熱愛親近大自然。

由於本身的傳播相關背景,加上自己對自然保育的關注,二〇一〇年,王誠之與幾位好友一同成立了「台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希望透過自身的廣告專業,提升民眾對於自然保育的公共認知。

野望自然傳播學社秘書長王誠之結合興趣與專業,希望提升台灣民眾對自然保育的認知。 攝影/徐凱欣

無緣入圍影展 反成為一種契機

「野望影展」是由野望自然傳播學社與英國知名自然影展Wildscreen合作,自二〇一一年起,每年引進二十部入圍的自然紀錄片,在全台進行巡迴一年的播映。今年入圍的作品包括「鯊魚甜心」,一部記錄澳洲女孩為鯊魚生存權利而進行奮戰的影片,還有記錄著海豹保衛戰的「直擊殺戮現場」,以及探索全世界最大、最重的蛇類紀錄片「亞馬遜森蚺一族」等。

第八屆野望影展的延伸活動「野望沙龍」,透過映後座談,深入與民眾互動。攝影/徐凱欣

談到為什麼會想要與Wildscreen合作,王誠之說他與朋友曾經拍了一部作品投稿到Wildscreen影展,卻連入圍都沒有。而在他看過其他部參賽的作品之後,理解到自己在製片上的專業度是沒辦法與其他人相比的。王誠之想,既然自己的作品無法有所成績,不如將其他優秀作品引進台灣,讓更多台灣人看見。

而最大的合作主因,是王誠之認知到台灣人對自然保育的知識明顯不足。儘管有線電視上也有如Discovery、Animal Planet等生物頻道,但收視率加起來甚至不到百分之一。王誠之表示:「如果別人不了解什麼是自然、什麼是我們要保護的生態,(民眾)其實是非常難去投入其中去支持,或是從事這些工作。」

從洽談到開幕 一路迂迴曲折

然而,舉辦影展並非一件容易的事。

為了將紀錄片引進台灣,王誠之和幾位夥伴在二〇一一年的春節,甚至飛往印度與斯里蘭卡,親自與Wildscreen主辦單位洽談,前後費了一番力氣才爭取到播映權。

好不容易獲得授權,卻在第一屆影展開幕的前一個月,收到翻譯公司只能翻譯三部影片的消息。情急之下,王誠之透過臉書找到同為輔大畢業,且擁有翻譯專業背景的學妹。「那她有她的同學們,還有她的學姊、學弟妹們,所以在當天我們就找到了五個人開始翻譯,隔天他們又各自找了五個人。」王誠之說,最後他們成功召集了十位專業翻譯人士,將剩下的十七部影片順利翻譯完成。

這次的經驗讓王誠之意識到網路社群的力量,因此之後的許多外包工作,王誠之都透過社群去找需要的人力資源。「那個是一種很特別的方式,而且日後跟我們合作很多夥伴都是,應該現在還有很多沒有見過面的。」王誠之說,也因為時代的進步,讓許多工作可以藉由網路溝通,並透過雲端傳輸資料,增加彼此溝通效率。

粉絲數量逐漸擴大 影展成功發揮影響

野望影展舉辦至今年的第八屆,累積不少忠實觀眾,甚至在近兩年來,平均一年的觀影人次,保守估計至少突破十萬。「我們從去年第七屆開始,會開始遭到客訴。有幾次人來太多了,椅子都坐滿了,樓梯也坐了,外面還是很多人。」王誠之表示,影展從原本一場只有一、兩個人觀看,到現在經常發生「爆場」情形,雖然遭到客訴,不過也代表了他們成功將自然保育的關注度帶入人群。

親子教養作家番紅花,也是野望影展的忠實觀眾,從第一屆的野望影展,就每年帶著自己的孩子,一同觀賞各種生態紀錄片。而影展也確實對他們親子間有所影響。「我們從此再也不看動物表演了。」番紅花說道,透過紀錄片,使他們開始反思相關議題,也拓展了她對孩子們自然保育方面的教育。

作家番紅花表示自己為野望影展的忠實粉絲,每年都會抽空去看一、兩場影展。 攝影/徐凱欣

邊合作邊教學 透過中介角色傳授經驗

台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嘗試成為「自然保育」的傳播中介。除了野望影展之外,學社也會協助政府單位與民間組織,將各個團體對於自然保育的觀念傳達給社會大眾。

「不是幫他做,而是教他們怎麼做。」擁有傳播專業的王誠之說,真正懂得該如何運用傳播媒介,將理念深入民眾的內心,其實不是這麼容易的。因此希望能善用自己的專業,讓其他組織學會將自己的主張有效觸達民眾,讓大家一同為台灣這片土地盡一份心力。

採訪側記

從前總是看紀錄片看到快睡著的我,在拍攝野望影展的過程中,深深被「亞馬遜森蚺一族」這部影片所吸引,不論是拍攝手法或者內容豐富度都令人讚嘆,希望野望自然傳播學社能繼續與英國Wildscreen合作,帶來更多精彩作品,帶動台灣民眾關心自然保育及動物保護的風氣。

相關報導

讀者迴響

發表迴響


生命力新聞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學實驗媒體

聯絡信箱:vita1997@gmail.com

關於我們

探索更多來自 生命力新聞: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行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