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趙敏、彭敬婷/臺北市報導】「臥龍貳玖」是一幢紅磚黑瓦的日式連棟老建築,隱身在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停車場旁的幽靜小巷,獨立於外頭的繁華喧囂。國北教大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副教授邱詠婷與學生以環保節能的概念,採用再生材與廢材進行修繕,合力改造校園閒置老房舍,打造成可供師生使用討論室,或申請場地租借舉辦展演的藝文空間。

https://www.youtube.com/embed/AoeWt9WenGs

臥龍貳玖曾歷經教室、教師宿舍等身分。二○○九年曾由文產系學生以標案將此處改成Live House,提供獨立音樂人表演的空間,並發行過六期《假文青雜誌》。之後學生畢業離開,閒置而無人使用,回歸文產系託管。

邱詠婷畢業於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她認為,透過空間營造,不僅能創造更多學習的空間,建立各年級學生的歸屬感,師生也可在過程中一起詮釋何謂「文化創意產業經營管理」,因此以促進社區連結的概念,希望將理論應用於實做。二○一一年暑假時舉辦「玩夏日建築不插電」營隊,由學生自由報名參加,體驗空間營造的樂趣。

老房舍閒置過久,屋內濕氣重,還積了不少垃圾。大四學生劉小同形容,當初還未進行改造老房舍時,房子內外凌亂不堪,堆滿垃圾與雜物,像極了鬼屋,因此修房子的第一步就由打掃開始。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師生使用做社區營造計畫時留下的廢材與再生材,在戶外不平的柏油路上鋪設地板。

暑假過後,邱詠婷擔任大二班級導師,為延續暑假的基礎成果,營造空間納入學生課程。大二學生劉奕妤從暑假時就參加建築營,她表示,自己本來就很喜歡老舊的東西,也覺得這裡保存得很完整。為了改造老房舍,曾做過歷史調查,並與附近居民訪談,發現有些居民覺得以前的Live House很吵,所以學生在後續規劃利用時,都會考量到臥龍貳玖與周邊環境的連結。

學生藉由分組、設計企劃案,不斷討論與協商,努力描繪修繕完工後的藍圖。大二學生許博閔參與傢俱組,他說和其他空間營造組不同之處,在於傢俱組沒有特定的空間發揮、設計。他認為,應該以適合的傢俱改變空間,而非由別人提供設計稿,再把傢俱做出來。他們在舊琴房中增加了組合式書櫃,不僅保留原有空間的樣貌,還可當成閱讀室使用。

邱詠婷說,用舊的材料來修復老房子,搭配起來質感相符。特別是文產系相當注重歷史與文化的氛圍,如地板有一個裂痕,學生堅持要留下。現在的臥龍貳玖擁有和室與舊琴房,還有一條紅磚長廊,另有一間房間成了討論室。組合式書櫃、酷卡架、撿來的沙發椅、牆上的木製相框與電鍋,則都是新加入的元素。

「大學生可以找到有創意的管理模式是很重要的。」邱詠婷說,課程後教師逐漸淡出,從維護環境整潔到讓外人知曉有在營運,都由學生自行經營管理。二○一一年的「臥龍微型影展」就是透過跨校合作,邀請各大專院校學生導演分享作品;另也在同年耶誕節舉辦樂活創意市集,為空間利用與社區串連增添更多想像。

延伸閱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

臥龍跨界微型實驗室

臥龍街角樂活市集

相關報導

讀者迴響

發表迴響


生命力新聞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學實驗媒體

聯絡信箱:vita1997@gmail.com

關於我們

探索更多來自 生命力新聞: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行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