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怡璇、林倩雯/馬來西亞報導】檳城湖內峇六拜的有機農場野逸園是由雷詩梅和他的夥伴高思敏共同創辦,野逸園以永續耕種的理念,培育好土壤,降低病蟲害,種植多元的果菜來達到教育的目的,因為雷梅詩運用他原本的教育專長成立了蔓慢市集,不僅是當地小農販售農產品的平台,也會有親子講故事等多種活動,野逸園和蔓慢市集的結合,讓更多民眾能理解有機農業的理念並體驗到綠色生活。

雷梅詩 投入有機農場的機緣

雷梅詩在大學是主修特殊教育,畢業之後也沒有想要那麼快就往教育的方向去做人生規劃,當時有兩個已經在社會就職的學長,邀請她加入有機農業的行列,再加上在念大學的時候,參加過對社會環境相關議題的考察團隊,,因此也對有機農業有了基礎概念。雷梅詩認為人生應該多嘗試,多看看眼界,尋找不一樣的生活方式,也決定跟隨學長的推薦走入有機農業。

野逸園創辦人雷梅詩打造綠色生活。攝影 /林倩雯

剛踏上有機農業路的她,為了學習有機耕作的知識,在網路上搜尋了非常多有關一般耕作與有機耕作相關的資料,也報名參加活力農耕的課程,而且也拜訪了一些當地的傳統和有機耕作的農夫,透過自學、課程和實地練習,慢慢加深對有機耕作的認識。一開始是在浮羅山背的榴槤園,開始慢慢推廣有機,但因為地方比較偏遠,有機蔬菜的運輸比較不方便,成本也會提高,而學生或社區民眾前往的次數較低。後來發現湖內峇六拜離市區很近,也因為社區人口集中,大、中、小學生、上班族、一般民眾都能成為對象,而且在食農教育的推廣上也變得便利,機會變廣泛,所以決定搬遷到這裡 — 湖內,並正名就「野逸園」。

野逸園為教育 永續農業

在野逸園的園區中種有四十多種各式各樣的果菜,包括西瓜、哈密瓜、木瓜、紅棗、玫瑰、辣椒、茄子、洋角豆、絲瓜、小白菜等等。由於他們種植的主要目的是教育的教材,在蔓慢市集也會販賣部分的菜,所以種類的多元比單一品種的數量來得重要。也因為這樣,配合各個學校學生來參觀和實作農作物的耕作。

小朋友來到野逸園參訪認識有機蔬菜。 照片來源 /野逸園

雷梅詩說,在種植上是提倡永續耕種和自然農業,要讓更多人認識到有機蔬菜的重要性,因為有農藥的蔬菜是會對人體造成傷害的。永續耕種是一種可以滿足人類健康和營養,保護環境,最有效地利用不可再生資源和農場資源,尊重動物和昆蟲,維持農場經營的經濟可行性的糧食生產方式。

面對有害生物或雜草,雷梅詩說像是木瓜會有小鳥來吃,但是吃的數量不會很多,如果要產銷,可以提高種植數量。在雜草方面,只要雜草的生長高度不會高於作物,就不會完全去除雜草,而生態多樣性就成了現在野逸園的自然環境。

他們相信蟲害的來源是因為土壤沒有培育好,因此會定期對土壤進行堆肥和綠肥,利用廚餘的養分營造細菌的良好居住環境,再利用各種細菌,把廚餘分解成小分子的養分,方便植物吸收。也透過綠肥作物的生根特性使其有效抑制雜草,也會使用廚餘的蛋白質來改良土壤結構。這樣富有營養且含有益微生物的土壤才能種出有機作物。

野逸園的有機作物除了對外直銷,雷梅詩還會利用有機果菜,進行加工。像是利用辣椒、木瓜、香料、醋去醃製,再經過三到六個月左右,就能產出辣醬。

辣椒醬的釀製。 圖片提供/野逸園

雷梅詩打造社區居民共同耕作有機農業與蔓慢市集

在二〇一三年八月,野逸園首次開放「一格土領養計劃」一直至今,雷梅詩說,民眾透過領養計劃,可以領養既有植物的格子,或者從一片空地從零開始種植,希望能讓一般民眾體驗耕種,或者讓綠色生活愛好者有一片屬於自己的一個小小後花園。

曾經有兩戶格子領養人,一戶是已經領養超過一年的喜愛自然的新興女士,種了巴西菠菜、蝶豆花、樹仔菜、甜菊葉、苦瓜、香菜等等;另一戶每星期都會來到自己的格子菜圃進行例常農事,並手繪植物的成長樣貌,秤量每次的收成等等。

自從雷梅詩把有機園遷至湖內,創立野逸園後為了讓更多的人接觸到有機,雷梅詩召集當地有機農夫、綠色生活的愛好者、一直在背後給予支援的軍師朋友們,成立了「蔓慢市集」。

讓當地的食品種植者、生產者、工匠及顧客聚首一堂,與大家體驗當地風味,了解並支持當地有機農業,增強社區活動,同時也提供他們最優質的產品。這個市集也成了一個平台,小農可以有販賣自己東西,野逸園的東西也會在市集上販賣。而參加者則會與當地農民會面,吃一些美味的食物,購買一種手工製作的物品,聽當地的音樂家表演,喝點咖啡,與孩子進行親子活動,一同參與支持有機與綠色生活。

野逸園產出的有機用品會拿到蔓慢市集販賣。 攝影 /林倩雯

採訪側記

採訪的時候每次都是下雨天,不例外的到了野逸園也是個下雨的天氣。野逸園裡有各式各樣的農作物,最讓我們感到驚訝的是連玫瑰花也開得很漂亮,原來馬來西亞也是有這麼好的土地能夠種植漂亮的花。整體的農場裡是充滿驚喜的,老闆會跟我們解說很多有機種植的知識,讓我們獲益良多。

相關報導

讀者迴響

發表迴響


生命力新聞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學實驗媒體

聯絡信箱:vita1997@gmail.com

關於我們

探索更多來自 生命力新聞: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行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