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雅婷、蔡雯如/台北市報導】在一張長桌上,散落著成堆的發票,每個自閉兒或心智障礙者都專心投注於被分派到的工作項目,有的負責依照發票月份分類、有的負責發票對獎、有的負責蓋統編章,這些是依據個別的認知程度和特性而分配的,為的是訓練作業能力,也是為了能夠培養工作態度。這裡是星扶工坊,提供心智障礙者從事簡單工作,並與社會接軌的作業場域。

維護權益 設立星扶工坊

台北市自閉兒社會福利基金會於二〇〇五年登記設立,由一群自閉症的家長們攜手合作,希望維護心智障礙者的社會權益。為使心智障礙的孩子能夠獲得政府的支援,並培養其工作態度,基金會於台北市松山區設立了星扶工坊。

由於庇護工場需要能獨立工作的心智障礙者,星扶工坊,主要招收工作能力尚不足以進入庇護工場的心智障礙者,其中學員主要為自閉症,其他障別還有智能障礙、腦性麻痹、染色體異常(例如唐氏症、罕見疾病等)。它提供一個社區化、小型化的日間作業場域,也就是俗稱的小作所,負責訓練心智障礙者在工作中學習,並教導他們課程,訓練社會化過程。

穩定內部人員 取得信任

從亞洲大學社工系畢業的洪偉哲,先是在補教業工作,而後轉回社福機構服務,因緣際會地認識了星扶工坊,約於兩年前來到工坊擔任主任。當時,他看見星扶工坊營運上的問題,並計畫將問題逐步解決。

洪偉哲敘說著星扶工坊的發展緣由,以及內部狀況。 攝影/蔡雯如

首先是人手不足的狀況。由於沒有一個穩定的領導者與管理方式,導致那時工作人員的異動性與流動率很高。這樣的問題,使得心智障礙者的家長信任度動搖,他們會認為將孩子託付於一個人員不穩定的環境裡面,會不會使得孩子的情緒以及發展受到阻礙,進而可能選擇將孩子轉移別處機構。

為了解決這些困難,洪偉哲從最根本的問題著手 — — 穩定工作人員。他給予教保員更多的自由空間,讓他們將想做的事情著眼於孩子身上,只要是對的事情,不去做過多干涉,「工作人員可以在這個環境上被信任,讓他們做的事情不管是被我,還是被上層看見,這是對於他們來講是蠻重要的支持。」

工作人員有更自由的空間可以發揮所長以外,也擁有了穩定的管理方式,洪偉哲進而與家長做進一步的溝通,使得家長能夠看見星扶工坊內的服務項目,令他們放心地將孩子交予工坊。

策劃學員工作內容 期望社會化

目前工坊內的工作人員為身兼主任與社工的洪偉哲,以及教保員三位,學員共有二十位,洪偉哲會依照其性格以及學員的需求是否相符教保員的優勢,來進行分配,平均一位教保員會帶六到七位學員。除此之外,還有兩位心智障礙實習生,星扶工坊提供即將從高中畢業的心智障礙學生,可以前來工坊熟悉狀況,以作未來正式工作的銜接。

學員在星扶工坊內主要的工作項目為整理發票並對獎,除此之外尚有香磚的製作與包裝及二手衣的販賣。

學員透過被細分的工作事項,增進作業能力與培養工作態度。 攝影/陳雅婷

「有時候社會大眾會因為不了解而恐懼,其實他們沒有像一般人說得這麼的可怕。」洪偉哲表示,在工作設計上,他會安排較多時間讓學員與社區居民互動,例如鼓勵他們外出收發票,並進行一系列的任務挑戰:跟店員打招呼、跟店家說明他們是誰、目的為何、將發票箱打開、跟店員說謝謝,最後把發票箱放回原位。這個挑戰會列印在紙上,稱之為任務卡,由學員交予店員勾選,之後回到工坊時再遞與教保員檢視,如此一來就能知道個別學員有何項目需要改進。

對待他們 多一些耐心

王逸軒來到星扶工坊已有兩年,擔任教保員的她主要負責針對每位學員的需求,擬定個別化策略,以達到狀況的改善,並帶領學員完成工作上的內容。

王逸軒說明,分配工作時,會依照每位學員的認知程度,以及工作能力安排合適的事項。像是在對發票的時候,會安排一部分人按照月份分類整理,能力較好的可以直接看著號碼對獎,能力待訓練的需要利用平板的語音軟體輔助。蓋章的部分,會交由手部肌肉較無力的學員負責,來訓練手部的精細動作。

藉由蓋章於發票上,能夠訓練學員的手部協調能力,以及肌肉運動。 攝影/蔡雯如

在教導方面,洪偉哲表示,面對這群孩子時,需要的是多一點耐心,去了解他們的學習狀況,並在他們工作完成之後,給予不管是口頭上,還是實質上的鼓勵。因此,洪偉哲設計出獎勵金的制度,「讓他們知道說做這件事情很簡單,不是像他們想像中這麼困難或恐懼。」

學員郝宇茹便曾利用獎勵金換取筆記本,記錄每天的心情,現在也將獎勵金用來支付午餐錢。她表示,到星扶工坊之後,變得比之前快樂許多,不會像在學校裡面承受很多壓力。

放眼未來 期許交通獨立

洪偉哲從進入工坊到現在,很欣慰的是看到了很多孩子工作能力增長,他們嘗試新事物的意願也比之前來得踴躍,也較願意跟人產生互動。

然而,星扶工坊目前遇到了資金上的困難,洪偉哲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資金捐助或是補助,讓孩子們能有更多機會嘗試許多社會活動,進而讓社會大眾看見他們的不一樣。像是能增設更多的發票據點,讓孩子們能自行安排交通路線,前往指定店家,「希望每一位學員都可以學會交通獨立,他們有一部分生活可以跟社會大眾一樣,可以自己去做想要做的事情,可以無拘無束地在社會上生活。」

採訪側記

隨著採訪拍攝,與工坊內的人員進一步了解,也知曉了不少學員的狀況,以及社會大眾看待他們的不同,主任有一句話特別觸動我:「有時候社會大眾會因為不了解而恐懼。」我們的確會因為沒有接觸,就對陌生的族群感到害怕,但是跟這些孩子相處後,我發現他們其實純真地可愛,所以我由衷希望這群孩子能更被大眾所認識,讓他們可以被理解與接納。

延伸閱讀

婚禮小物 打造肯納兒無限可能

一間二顧 推動差異共學的「春天魔法學院」

中原電子跨領域合作 改善身障者生活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相關報導

讀者迴響

發表迴響


生命力新聞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學實驗媒體

聯絡信箱:vita1997@gmail.com

關於我們

探索更多來自 生命力新聞: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行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