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芳志、傅筱珺/台中市報導】綁著一條長辮,騎著三輪車穿梭在巷閭市場蒐集菜販每天賣剩的蔬果,一袋一袋放到社區剩食廚房的據點,,將食物有效的再利用。他是「剩食終結者,吃不完找我」的創立者-葉凱維。,希望能透過剩食交換,宣達食物不浪費及友善環境的理念給社會中的每個人。

蒐集剩食,創立食物分享網路平台

剩食終結者,吃不完找我臉書交換平台管理員-葉凱維。 攝影/林芳志

畢業於航輪機械的葉凱維,在大學期間參加環保團體時,就意識到食物浪費的問題,那時決定與夥伴林思蘋在台北的美食街展開一場社會實驗。葉凱維表示,起初是因為自己在台北街頭行走時,看到許多減肥公司的代言者,把自己減了多少公斤的標牌掛在身上,看到此舉的他,就與夥伴林思蘋凱是展開這個計畫。他發現與其自己貢獻微薄力量,不如號召大家一起響應。於是在二O一六年的夏天與夥伴創立「剩食終結者,吃不完找我」臉書社團,提倡大家將吃不完的食物放到平台「剩食終結者,吃不完找我」的臉書共享平台,讓需要的人能留言索取。

對於社團的交換規則,葉凱維強調其實沒有硬性的規定,大家只要把食物的狀況敘述清楚,讓成員能夠合宜交換,才是就是社團宗旨的最大的目的。有些時候太多控管,反而無法處理真正的剩食問題。他說::「我們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仰賴剩食,環保行旅

同樣在二O一六年的十一月,葉凱維與林思蘋繼續著手接著進行「前進吧環保移動柑仔店」計畫。一台加裝太陽能板的二手三輪車,販售各式友善環境的物品,例如環保牙刷,兩人開始踩著三輪車在各個城市流浪,在徹底放逐的日子裡,思索現實生活的各種「基本」支出如何應付。葉凱維表示,他們會找打工換宿、搭帳棚睡公園,洗澡就去公廁;而吃飯則是來自台灣各地多到吃不完的剩食。提到販賣環境友善的物品,夥伴林思蘋則表示,一天賣三支竹牙刷就有一百元,再搭配剩食其實就能吃很飽。

林思蘋(左)、葉凱維(右)。圖片提供/葉凱維

相識的契機 從剩食開始

歷經長達八個月的旅程,走遍全台各大都市小鎮後,環保移動柑仔店則在二〇一七年十一月選在花蓮不同的地方停留,現在則由林思蘋負責管理,葉凱維也在隔年三月回到台中與好友廖佳倫所創辦的華美剩食廚房工作。提到兩人認識的機遇,就得從他們的共同友人開始說起。當時葉凱維剛成立「剩食終結者,吃不完找我」的臉書社團,廖佳倫則是擔任七喜剩食廚房(華美社區剩食廚房前身)的店長,同樣對剩食議題相當熱忱的兩人,很快成為摯友,之後葉凱維從花蓮回到台中時,也就加入華美社區剩食廚房,一同為解決剩食共出一份心力。

談到創立華美社區剩食廚房的由來,執行長廖佳倫提到,起初是因為七喜廚房面臨一些經營上的困難,再加上收支成本入不敷出,因而使她毅然決然的決定自掏腰包頂下這家店。當時的她覺得,與其成天思索如何吸引客群,不如以拉近社區鄰里之間的感情為出發點,再進一步透過這個據點提高社區間對於剩食議題的關注度,如此強烈的使命感,使得華美社區剩食廚房就此誕生。

隱藏版剩食廚房,結合網路平台

隱藏於都市一隅的華美社區剩食廚房。攝影/林芳志

隱藏版剩食廚房,結合網路平台

隱匿在都市中的華美社區剩食廚房,位於台中市西區華美街上的土庫里,致力於推廣剩食續食與食物共享,與民眾分享對於『剩食』概念的認識、進行食農教育,同時以社區食堂形式參與社區營造、供應健康餐點給予來到廚房的鄰居與不同年齡層的朋友們一起共桌用餐交流。葉凱維表示,有時候市場的蔬果、食材沒被販售出去,經濟效應無法顯現,但不代表他沒有再利用的可能性。」每到午後,葉凱維就會到市集尋寶,與事先聯絡的攤販,聊天打尋今天的蔬果,經過一翻番閒話家常後,就會將一袋袋的戰利品,繫在三輪車的後座,回到華美剩食廚房據點,供附近的里民挑選。起初只是藉由鄰里的宣傳,以及街弄巷道的婆婆媽媽的互相相報,然而之後透過網路,結合葉凱維先前成立的剩食終結者社團,才更加速地吸引許更多前來領取蔬果的民眾。

『剩食是疼惜土地。』而非只是廚餘和報銷品,『共食是承諾生活』,不再只是單純提供溫飽一餐的生命需求。攝影/林芳志

社區剩食廚房凝聚鄰里情感

不同於一般的餐廳,華美社區剩食廚房秉持食物不浪費的經營手法,強調剩食是珍惜土地,共食是承諾生活。將市場醜蔬果與即期品烹煮成美味料理或協助轉送,並推廣社區剩食供餐,阻止食物浪費同時也幫助他人。平時兩點到四點為剩食分送據點,晚上六點半開始則是一間三五好友、街坊鄰居聚會的剩食共食餐廳。

剩食廚房與附近市場合作,提供即期品及外觀瑕疵蔬果給社區里民。攝影/林芳志

結合文創並秉持環保理念

由於共食餐廳秉持自由捐贈的定價方式,希望幫助弱勢的族群,為了支撐價格不一的營收,華美剩食廚房也與附近的長照機構合作,販售每天烹煮的料理給機構,來達到收支上的平衡。廖佳倫表示,做了這麼多就是希望能夠讓我們在做的這件事情間下去,顛覆大家對於醜蔬果的想像,重新建構對於剩食的刻板印象。

大學就讀美術科系的廖佳倫,也運用所長,將自己繪製手工的貓咪紙膠帶,當做商品販售,而餐廳整體也以親近大自然的木頭為主,從櫃子,到餐具都是由可經清洗後再利用的木製品組成。不僅如此,在餐廳中也不時看到許多小小的文藝商品,不認真看還以為這是哪個藝術家的文青創作。然而這些商品,都是由廖佳倫朋友贈送的瑕疵品。「其實有些只是很微小的斑點及缺角,但是我想這也是創作的一部份!」廖佳倫說。餐廳以便宜價格販售瑕疵文藝品及環保餐具的使用,箇中所秉持的理念也緊扣環保議題。

未來,華美社區剩食餐廳,也期望從土庫里出發,將目前販售的剩食料理,與市場回收後的蔬果,擴大分送到不同鄰里,以及台中市的社福機構,將物資分送給更多需要的人。同時,也希望透過成立協會,募資更多資源,將剩食議題深耕到每個人的心中。葉凱維也表示,剩食是每一天的日常生活,我們每一天都要面對的問題,希望有一天,剩食終結者社團能夠關閉,即使沒有真正終結的那一天,但倘若大家真的做到自主管理,互相解決剩食,那麼棘手的剩食議題,也應該得以趨緩了。

葉凱維(左)與廖佳倫(右)秉持剩食再利用的理念,傳達醜蔬果也能突破既有的經濟價值再創永續環境效益。攝影/林芳志

採訪側記

透過此次剩食一日生活的體驗,發現到許多時候我們都漠視了許多社會上可以利用的資源。無論是剩食終結者交換平台,抑或是華美剩食廚房,都是秉持的共享的概念。食物資源應該是每個人共同需要守護珍惜,一同好好思索再利用的可能性。如此一來,食物浪費的問題才能達到舒緩,糧食短缺不再是未來的危機。

相關報導

讀者迴響

發表迴響


生命力新聞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學實驗媒體

聯絡信箱:vita1997@gmail.com

關於我們

探索更多來自 生命力新聞: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行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