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記者許巧雯報導】「我認為紀錄片能做什麼,部落格就能做什麼,因為他們本質相同。而影像強大的力量改變了我,當然也可以改變別人。」林木材說。

林木材將紀錄片部落格取名「電影‧人生‧夢」,因為在人生中最徬徨無助的時候,電影為他點了一盞明燈,而接觸到紀錄片之後,那爆發的力量更是變成他逐夢的目標。於是林木材開始寫作,企圖用文字分享自己的生命經驗,傳遞知識和熱力,讓影像可以影響更多的人。而林木材這個筆名來由,他說,因為不以喜歡掛上影評名號卻華而不實的文章,所以想用一個鄉下名字,來證明影評也能用質樸的文字讓大家都看得懂。

林木材從早期個人新聞台開始,就開始發表有關電影的文章,直到二○○五年才改用部落格的形式繼續。開始使用部落格之後,他就不斷地思考,發現到紀錄片與部落格都擁有「非主流媒體」的特性,因此也將紀錄片的觀念移轉到部落格上,試圖讓影評的力量變得更強大,同時探索部落格作用的極致。

以前林木材跟大家一樣看好萊塢片,跟紀錄片的邂逅其實是一次誤打誤撞的機緣。無意間得知文建會舉辦「地方紀錄攝影工作者計畫」,當時他連紀錄片的定義是什麼都不知道,就憑著對紀錄片三個字的嚮往去報名了,結果當然是落選。

後來,產生興趣的林木材開始研讀相關的書籍,發現很多書都提到一部叫「月亮的小孩」的紀錄片,於是帶著好奇與朝聖的心情,觀賞了這部片。原來, 「月亮的孩子」是巴拿馬的印地安人對白化症患者的暱稱,意思是他們怕見陽光,只有在月亮出來的夜晚,他們才覺得自在。片中述說的就是在保守的台灣鄉下,白化症家庭所面對的種種壓力和痛苦。林木材說,他第一次了解到什麼叫做真正的感動,紀錄片的影像力量強烈地撞進心裡。

現在林木材一邊寫影評文章投稿,一邊從事台灣紀錄片相關推廣工作,實地參與讓他發現到許多問題。去年「無米樂」上院線,臨時接下台南區負責人的他才發現,南北的電影文化差距真的很大,那裡幾乎沒有非好萊塢片的生存空間,加上少到幾乎沒有的宣傳經費,剛開始賣真的賣不出去。幸虧「無米樂」是在當地拍攝,林木材就近邀請片中的老農阿伯到戲院一起觀賞,以及利用網路和電子佈告欄(BBS)強力宣傳,票房才見起色。

「只是票房好而已,台灣人還是不認識紀錄片」,看這幾年台灣紀錄片市場熱絡的景象,林木材仍覺得不樂觀,其實很多紀錄片工作者並不想出名,即使賣座了,卻沒有真正喚起大家的重視,紀錄片仍然失去原本的意義。他認為要推廣紀錄片,除了政府認真制定輔導政策,不要只是來個「生命熱潮」或是「無米樂熱潮」,更應該要回歸到教育層面,將觀念確實傳遞到下一代。

林木材在部落格花的心思,換來不只是網友的高點閱率,還受到大獎肯定,奪得中時電子報主辦的二○○五年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個人組「年度最佳懮格」,評審認為他除了針對影片本身,更擴及了電影發行、行銷甘苦、紀錄片現場與影展弊病等等,是書寫者、報導者、參與者,是網路小眾媒體抗衡主流媒體與政經勢力的最佳範例。林木材說,這樣的評語讓他高興之餘壓力也很大,自己只是相信部落格的力量,再努力將其發揮。而他做部落格的初衷和期許,都是國片的未來,因為「工程可以使城市變大,但唯有文化可以使城市變得偉大」。

相關報導

讀者迴響

發表迴響


生命力新聞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學實驗媒體

聯絡信箱:vita1997@gmail.com

關於我們

探索更多來自 生命力新聞: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行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