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 海報

【記者劉彥宜、魏慈耘/新北市報導】依傍著青翠的山林,沿著蜿蜒的台九線,進入四周環繞山壁的新北市坪林區石𥕢社區。社區內最標誌性的一隅是厝邊老廊,是二O一五年社區發展協會為保存傳統建築重建的土角厝,現為社區公共活動空間,居民夏天泡茶、放鬆的好去處。從屋頂上掛著萎凋時放置茶菁的笳歷,屋後可供炒茶的大灶,充分展現石𥕢與茶和大自然的深厚情感。

面對社區凋零 石𥕢找出新生機

台九線是台北往宜蘭的必經之路,亦是石𥕢社區居民回家的路,車來人往、很熱鬧的地方。然而,二OO六年雪山隧道開通後,台九線變成逢暑氣炎炎之時,才有玩水的旅客或登山客經過造訪,讓本來就青年出走、交通不便的社區越發冷清。

石𥕢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進益身為茶二代,當兵前就離開坪林,十年前回到家鄉,觀察到大約百分之八十的青年外移,家鄉有很多傳統、古老的文化越來越沒落,沒有人來保存或拓展,他反問自己「很多社區的營造都如火如荼的展開了,為什麼我們不開始呢?」,於是一步一腳印打造社區藍圖。

陳進益於二O一四年成立發展協會,可面對「沒錢、無活動中心、社區範圍太廣」的難題,令他感到千頭萬緒,便到新北市政府開的相關研習課學習。在課程中老師要求盤點社區資源,所以在第一階段,陳進益和社區志工找耆老訪問,關於傳統廟慶文化和茶文化;蒐集了一些私房景點,像是秘境瀑布、石𥕢古道等,以及繪製社區地圖;尋覓隨手可得的自然素材,如大菁、七里香、薯榔,可作為植物染的染劑,當然也有坪林的名產品質好、清香甘醇的文山包種茶。

每年坪林地區生產幾萬斤的茶葉,修剪後會產生大量的茶枝,不是拿來施肥就是丟棄,可惜了這些環保資源,於是陳進益決定以茶染技術,結合染布,請植物染專家鍾瑞娥指導,展開第二階段的嘗試,用環保又自然的方式,讓淘汰的茶枝有新的生命。

陳進益正訴說著發展茶染的規劃。 攝影/劉彥宜

茶染染出新氣象

「把修剪的茶枝曬乾後泡一個星期,再煮一至二小時萃取顏色,如果有時間的話,再放一個星期染布的效果會更好。」陳進益細心的解說製作染劑的過程,一邊展示茶染的咖啡色包包、布、植物染的紫色圍巾,理事長夫人謝惄媛則講述染布的技巧,綁染、逢染、雲染等,讓織品呈現不一樣的圖樣。除了用茶染布,他們也以拼布的方式,或搭配植物染做套染,如翠綠色的七里香、黃色的福木,呈現各種顏色的變化,增加紡織品的創新。

二O一五年開始在社區推廣茶染,先學習最基礎染布,二O一七年開課學技術茶染,一步步遞進,茶染的作品越來越有特色。新北市市政府也給予他們很大的鼓勵,分別在二O一七年、二O一八年向石𥕢社區訂製茶皂和茶染布的小包裝,甚至獲得二O一八年度績優社區的表揚。石𥕢社區的成長也漸漸受到外界的關注,去年就有三個團體造訪石𥕢,以品茶餐、體驗茶染一探社區的魅力。陳進益說,期待之後有機會可以用茶染做提帶、環保餐具,或是跟坪林的茶業博物館借一個場地呈現石𥕢社區迷人的風土民情。

茶染之綁染的包包。 攝影/劉彥宜

燃起居民心中正向力量

「很高興理事長帶動大家一起互助合作、傳承茶文化,我們很樂意參與,希望把之前沒做的做起來」,居民李錦賜因為自己的土地為水源地,兩、三年前被政府徵收保護,只好放棄茶農身分,到外地打拼,但是他仍然喜歡與茶為伍,喜歡在美麗、空氣好的家鄉工作,因此他和家人在星期六、日回來幫忙理事長。

不過初期在營造社區的時候,像李錦賜這樣的居民不多,鄰居的反應很兩極,陳進益說:「懂得人就很熱心地幫忙,有的在一旁觀看不參與,有的會閒言閒語說做這些又不會賺錢」。可是這兩年有一些成果出來後,他明顯感受到討論度變多,像是文化部社區通介紹石𥕢的地理風情、新北市政府報導茶染研習課,感觸最深的是聽到居民向外人介紹社區時,以光榮的口吻說著「我們」社區。進而也提高了參與度,如二O一八年評鑑餐會場地活動很願意主動幫忙,星期三的老人動健康來的人數也基本保持在十五、十六個人,可見社區營造的正能量慢慢發散在居民的內心。

「這四年多來我的感觸是關關難過,關關過,看到參加活動的居民,十個、二O個、甚至上百個漸漸成長,就很感動啦!」陳進益表示,社區營造不只是單純的社區營造,如果可以跟當地的經濟、文化扣合在一起,社區就可以走得更長遠,而且既然做了,就要把它做好。

喚醒石𥕢活力 效仿熱血公務員

陳進益這兩年到法鼓文理學院學習社區再造,希望用更專業的知識幫助社區有更好的發展,仿效日本電視劇《搶救拿破崙之村》的熱血公務員,回歸起點,改變家鄉,期待讓社區面臨百分之二十五的高齡化、青年出走、交通不變的問題,透過連結石曹的人、文、地、產、景,重振風華。

現階段石𥕢社區想做的是成立茶染工作坊,以及效法日本的精緻小旅行,安排村落體驗,從採茶、炒茶、品茶,甚至是茶席、茶染,有一整天的體驗過程,讓遊客親身感受最傳統式的茶文化,並且帶他們去石𥕢社區的私房景點,感受當地風景優美、空氣清新的環境,好好遠離城市的喧囂,享受靜謐、悠然自得的生活。當然更期許是透過這樣的方式,讓來的人一傳十、十傳百,帶動青年進入,用年輕人勇於冒險的心態,使石𥕢社區也能看到不一樣的未來。

炒茶用的大灶。 攝影/劉彥宜

採訪側記

由於沒有公車駛進石𥕢社區,很感謝陳進益理事長和夫人來接我們。整趟路使我們印象深的是開進社區後,理事長停了兩次車,關心一位受傷的鄰居,和問一位老婦人收到信了沒,到了理事長家,看到隔壁鄰居分享了一把蔬菜。這些互動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一個社區互助關懷的感動,相較於現在我們和鄰居的來往,他們真的好有人情味,很喜歡這種純樸、噓寒問暖的感覺。

相關報導

讀者迴響

發表迴響取消回覆


生命力新聞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學實驗媒體

聯絡信箱:vita1997@gmail.com

關於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