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戈銓/生命力報導】「發展遲緩或身心障礙的孩子需要的是更完整、尊重、自由及全人化的學習環境」在全人兒童發展中心服務逾十年的老師陳淑娟,將特教的需求和工作室的理念表達出來。

「平穩踏實地慢慢走,終能走到目的地」是成立於民國八十年的全人兒童發展中心的理念之一。目前中心分為二樓和三樓,佔地各約五十坪左右,二樓主要用於一般學生上課之用,三樓則是感覺統合治療室,其功用是放置如滑梯等專門的特教器材,供專業治療師和學童使用。中心主要的服務對象是經醫生診斷為發展遲緩,或身心障礙的六歲兒童,服務的方式分為每週上課五日的日扥式,和一周一至兩次的部分時制。中心的老師陳淑娟表示,中心現在上午共有八位學生進行如幼稚園的全日扥的課程,下午則有四位從一般幼稚園到中心進行補強教學的學生。

全人兒童發展中心的課程融合學前特殊教育與感覺統合的相關理念,並依照學童的個別差異訂定教育計劃,也就是所謂的IEP〈個別教育計劃〉,針對個別學生計劃的不同,施以認知、動作、社區適應等不同的教學課程。目前中心的日扥制會視學生能力和老師課程需要進行小組的教學,小組教學的課程包括觸覺訓練和遊戲,而團體教學則是採每週一單元的教學方式。部分時制的課程重點包含學習態度、溝通模式和社會性行為之建立等相關課程,及協助主要照顧者學習教養技能。

相較於時下一般特教中心所流行的融合教育,也就是將特教生和一般普通生融合一班進行教學,全人兒童發展中心由於目前招生的學生全是情緒障礙的學生,在適應不良及其觸覺防衛的考量下,並沒有採用融合教育。陳淑娟表示,融合教育不應限定是一種教育型態,應該是一種精神,所以提倡融合教育的本質沒錯,但在融合教育的公平教學中,將特教生放在非隔離的教學環境,卻沒有良好的配套措施和適宜的教學課程,只會使教學環境變得更隔離,不僅如此,融合教育還會「溶」掉了許多的學生,因為他們會喪失和錯過了重要的學習成長時機。

目前中心的音樂和美術老師都會每週固定時間義務幫忙,而除了輔大生活應用科學系的學生會在暑期幫忙外,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的學生也會到工作室實習,不過人手不足仍是教學上常會碰到的困難,所以中心採用協同教學和簡化行政的方式以彌補人手的不足。陳淑娟表示,由於經費的關係,如要招募人手,勢必得增加學生,但考量到中心的教學空間並不大,學生活動的範圍有限,因此為了兼顧教學環境品質和人手,中心面臨兩難的局面。在志工的培訓方面,中心會安排課程及一位資深的老師陪同輔導,但志工不可單獨從事教學的工作,僅是協助教學。

此外,由於中心收的多半是輕度的自閉症學生,因此在教學上難免因溝通和期望緣故,產生不少挫折,當初想朝幼教路線努力,卻在因緣巧合下一腳踏進特教行列達五年的老師林素玉表示,中心的學生在情緒上並不穩定,所以學習效果往往不如預期,有時還會發生老師對學生束手無策的情況。

但多年的教學經驗已使老師不論是在修養或心靈成長方面都有不小的收穫,雖然學童的進步緩慢且成果不一定如預期的好,但小朋友對老師的感情從小細節中皆可看出,甚至小朋友會因為老師而相互吃醋。陳淑娟補充表示,除了老師之外,家長在特教生的學習路途上也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然而家長往往忽略此點,因此在教學上的另一個困難和重點就是在與家長的溝通,中心在每學期的開課之前會與家長開成長會議,平時則有學習表供家長參考,以幫助了解孩子的學習需要和成果。

全人兒童發展中心未來的發展和計劃,仍將朝著幫助學童回歸一般教育的方向努力,並對融合教育的缺點作檢討,期望提供一個全人化的教育環境,以促進學前發展遲緩或身心障礙兒童全面的發展。

相關報導

讀者迴響

發表迴響


生命力新聞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學實驗媒體

聯絡信箱:vita1997@gmail.com

關於我們

探索更多來自 生命力新聞: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行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