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烔福/生命力報導】「啊──乖,張開嘴巴,啊──」銘傳慈濟大專青年社社員緩緩將稀飯送入這些孩童的口中,才過了一會兒,孩子咳了幾聲,又將口中的稀飯全部吐出。慈青社社員趕緊擦拭從孩子嘴角流下的飯汁,不斷地勸哄孩子們進食。

每星期六中午,數十位銘傳慈青社社員在聖安娜之家進行「居家關懷」──長期而例行的餵食工作。聖安娜之家收容了一群因父母無力撫養或遭遺棄而患有腦性痲痺的兒童,銘傳慈青社服務其中極重度多重障礙及水腦症兒童。 

這些兒童長期臥榻,大多無法自己翻身,不能像其他一般小孩行動自如,因此需要他人餵食。社員劉玉珊說,每個孩子餵食的情況不同,一碗稀飯快則十分鐘,慢則超過四、五十分鐘,「孩子們的喜怒很容易從餵食的情況看出,如果孩子心裡不高興,餵食的過程就會比較困難。」副社長陳秀貞也說,「看起來很簡單的餵食動作,其實需要愛心和關懷心的投入。」 

進行兩小時的餵食及簡單的按摩工作後,孩童們入床午睡。劉玉珊說,「雖然這些孩子因為語言上的障礙,無法親口說出『謝謝』或是心裡的感受,但仍然可以從肢體動作或表情看出他們愉快、雀躍的心情。」 

以佛陀慈悲喜捨為宗旨的銘傳慈青社從兩年前起,便持續在屬於天主教福利機構的聖安娜之家做餵食工作。林宗民說,只要是好的宗教,善的根源並無二致,期望社員能將這一份愛心和感恩的心帶回自己的家中,孝敬父母──一尊尊「家中的活菩薩」。「這份善的循環,也是『居家關懷』的良意。」

相關報導

讀者迴響

發表迴響


生命力新聞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學實驗媒體

聯絡信箱:vita1997@gmail.com

關於我們

探索更多來自 生命力新聞: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行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