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紹瑛/生命力報導】藝術治療是透過藝術創作而做的一種心理治療,對因意外而身心受創的兒童有顯著的療效,藝術治療師呂素貞表示,藝術治療屬於視覺藝術的範疇,因此更能讓肢體受創的孩子發揮,透過創作的過程得到心理的復健、整合,重新找回自信。

呂素貞說:「信任關係的建立是藝術治療中最重要的第一步。」由於孩子對意外的發生感覺驚恐,嚴重失去安全感,而身邊的大人們也可能因為孩子的受傷而自責,有時更無法接受孩子目前的狀況。因此,創造安全的情境,與孩子建立信任的關係,讓孩子感覺受傷的他是被接納的,他才能放鬆下來進入另一個復原的階段。 

「我們會依孩子的狀況,選擇適合的媒材讓孩子創作。」呂素貞說,例如孩子只能在醫院病床上活動的話,大型的壁報紙就不適合了。開始時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挫折感,呂素貞表示,我們會選擇合適的媒介,引發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從創作中找回自信。 

幫助孩子願意創作才是藝術治療的首要目標,呂素貞表示,一般人都誤以為藝術治療是從孩子的作品中分析出問題所在,才能去解決問題。「當孩子在創作時,其實就開始了心理治療。」呂素貞說,由於創作可以讓人釋放情緒,達到放鬆的效果,而且孩子專注於創作時,也會暫時轉移注意力,忘卻身體上的疼痛。 

「當孩子不願意創作時,我們也不會勉強他。」呂素貞說,其實讓孩子說「不」是心理復建中重要的一環,因為孩子在意外發生後,無助感隨之襲來,他無法拒絕醫生所安排的其他治療,但在藝術治療的時段,他可以自由表達意見,而我們也會尊重他,讓孩子確實感受自己有選擇的權利,並非任人擺佈。 

「曾經有位八歲孩子小英(化名)因吃火鍋不小心而嚴重燙傷,在藝術治療過程中,一直退縮,不願動手。」呂素貞說,在一次的聊天過程,小英提到自己心愛的小貓,「告訴我,小貓長什麼樣子?」,「耳朵是什麼形狀? 

尾巴有多長呀?」呂素貞一邊問著一邊用彩色黏土捏起小貓的樣子,當小貓栩栩如生呈現在小英面前時,他受到很深很深的感動。「下次換你來試試看唷。」呂素貞鼓勵著孩子,自此之後,小英也開始他的藝術創作,不再抗拒了。 

呂素貞說,當孩子在創作分享時,我們會用心傾聽,讓孩子感受到他是完全被接納的。並且,呂素貞強調,如果孩子不願分享,我們也不會勉強,因為當孩子創作時,就已經有心理治療的效果了。 

有時候讓同質性的孩子聚在一起做團體藝術治療比一對一時更有效果,因為這些有相似意外經驗的孩子彼此同病相憐,感覺較不孤單,也會容易興起創作的意願,而原本不肯動手的孩子也會因此願意嘗試動手創作。 

延伸閱讀

中華民國兒童燙傷基金會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報導

相關報導

讀者迴響

發表迴響


生命力新聞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學實驗媒體

聯絡信箱:vita1997@gmail.com

關於我們

探索更多來自 生命力新聞: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行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