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賴佩璇、夏亞凡/台北市報導】「台灣是一個充滿相遇的地方。」這是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公共藝術作品「相遇時刻」最核心的創作理念。此項設計運用了古早時期翻牌式的時刻表裝置,建構出由一邊各十方格組成的巨幅照片,每一個方格中隱藏著不同人的部分臉孔,而且都是機械獨立操作,在隨機翻牌之下組合出各式各樣的面孔。黃心健想要藉由「表情的相遇」表達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

新媒體藝術 數位科技與藝術結合

目前在國立政治大學數位內容學程擔任專任副教授的黃心健,也是一位新媒體藝術家。說到新媒體藝術,有些民眾搞不清楚到底是什麼?其實講得直接一點就是「運用現代科技來創作藝術」。包括錄像藝術(Video Art)和數位藝術,而數位藝術又有「互動裝置、聲音藝術、數位音像、網路藝術、多媒體」五項。

黃心健的母親黎蘭是一位知名油畫家,自幼在傳統藝術家庭環境成長,早年就讀台大機械系,畢業後前往美國巴沙迪納的藝術中心設計學院與伊利諾理工設計學院接受六年設計教育。

「相遇時刻」這件作品位於捷運世貿/101捷運站五號出口下的通道旁。

科技對於文明 阻力還是助力?

他曾經在美國西岸擔任電玩業的藝術總監,認為自己發揮所長做一份美好的工作,直到一九九九年發生「科倫拜高中校園槍擊事件」,兩名青少年學生用父母信用卡在網路購買槍械和彈藥,槍殺十二名學生及一名教師,並且造成二十四人輕重傷。這起案件讓社會大眾注意到暴力電玩對人類可能產生負面影響,也讓黃心健反思自己的職業真的對人類有所幫助嗎?

黃心健說:「科技讓人的心智殘破不堪。我開始對科技作為美的工具,有著更大的反省與思考。」於是他毅然決然離開電玩產業,回到台灣從事藝術創作。

身體記憶 記錄台灣歷史的臉孔

黃心健思考著台灣社會的獨特性,並說出了他童年時發生的一件事:「其實我有一隻眼睛顏色不一樣,他來自斯里蘭卡。」黃心健解釋道因為小時候生了一場病,讓他一眼無法看見世界。而那時候由於台灣對斯里蘭卡有經濟上的援助,而對方(斯里蘭卡)計畫器官捐贈回饋給台灣;因此他幸運的成為受贈者,得到了這片漂洋過海而來的眼角膜;讓黃心健那隻原本失明的眼睛得以重見光明。

他聯想到自己是「用身體記錄著台灣的歷史」,決定創作「身體之書」系列,紀錄那段台灣曾經援助海外國家的那段歷史。於是他和攝影師近藤悟合作,拍攝台灣人民臉孔,像是原住民的傳統紋面,「在我們拍攝完後一年,那名長老隨即逝世,但攝影保留了記憶。」近藤悟拍攝八家將時也被震懾住,他說:「明明只是小朋友,我卻從來沒見過那種眼神。」

此外,黄心健也因此衍生出「其實每個人身體的一部分同樣都可以記錄台灣歷史」這樣的想法。目前也有開設網站邀請一般民眾一同參與這項計畫;一同上傳各種影像記錄臺灣的歷史。

「相遇時刻」文化交流與涵化

而最近黃心健在台北世貿101捷運站的作品「相遇時刻」,與攝影師近藤悟、王漢順合作拍攝數百張臉孔,藉由隨機的組合讓觀賞者瞭解,我們處於一個充滿文化交流的地方。他也邀請了四位文學家:廖輝英、陳義芝、阮慶岳、須文蔚,分別在四個主題:家庭、民族、歷史、未來,書寫文字。

黃心健說:「我重新思考作品的意義與周遭世界的關係,用我過去的經驗,敘述人性與人類生命形式被科技改變的故事,並探索以科技藝術增進人們生活的可能。」

延伸閱讀

「相遇時刻」官網

「相遇時刻」互動APP使用說明

黃心健本人官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相關報導

讀者迴響

發表迴響


生命力新聞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學實驗媒體

聯絡信箱:vita1997@gmail.com

關於我們

探索更多來自 生命力新聞: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行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