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慧盈/生命力報導】「有一次在公車上,有一個小朋友突然對我說『巫婆媽媽,這個位子讓你坐!』我感到很驚訝,孩子懂得去為別人著想了。」便當媽媽(化名)在記者會上說著這一段讓她難忘的經驗,巫婆媽媽是她曾經在講故事時所扮演的一個角色。談到剛加入肯愛協會「為心影兒講故事」時曾遭到孩子們的排斥,不願意接觸他人,她說:「現在有時候他們會拍拍手,還會對我笑,我就很感動了。」

成立於二〇〇二年的肯愛社會服務協會,是一個以搶救身心憂鬱症,精神障礙關助、精神健康關護;並在肯愛中建立美好身心生活的非營利社會服助團體。發起人蘇禾及何方,走過銀色的媒體工作,走過憂鬱症的心如刀割,秉持著「肯愛就有希望」、「跨越憂鬱,擁抱全心的精神健康」以及「肯開始愛,希望就來」的信念,不斷協助憂鬱症的病友。

在為「心影兒」舉行的記者發表會中,肯愛協會就邀請到便當媽媽來談論自己為心影兒講故事的經驗。心影兒指的是在十二歲以前有重大失親失故;遭遇身體或精神虐待;家族或孩子本身患有慢性疾病的兒童。這一群孩子,是患上憂鬱症的高危險群,他們面臨的是比一般孩子很辛苦的童年。肯愛協會透過為心影兒講故事,讓孩子們敞開心防,希望能夠透過一個一個故事,陪伴孩子遠離受苦的陰影。

常常為心影兒講故事的便當媽媽說,如果能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透過故事和他們建立信任的小圈圈,讓他們跟你從陌生變成熟悉,到後來讓孩子和故事中的主角一起快樂、一起難過,最後孩子甚至能夠學會安慰自己、鼓勵別人,「連我自己也常常被孩子感動。」

肯愛協會秘書長蘇禾也說,像故事「找自己」中,小白兔在森林中不斷的尋找自己,但仍遍尋不獲,藉由這個故事讓孩子慢慢去思考,自己是不是像小白兔一樣,找不到自己。蘇禾說:「透過投射和移情,讓孩子自己去想,是不是也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誰」,讓一個一個能夠牽引孩子情緒的故事,照亮他們心中的陰影。

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習暨研究所所長鄧蔭萍說,講故事的確會對行為有所偏差,以及情緒不穩定的孩子有所幫助,「讓孩子學習聆聽,學習專注,並從故事中學習怎樣去愛別人。」她也認為,由於孩子的口語表達不像大人那麼容易,特別是在面對心中害怕的事情時,故事可以產生投射和移情作用,幫助他們達到情緒上的轉換。

肯愛協會目前正在推廣「三三三心影兒救助行動」,希望能夠找到三百位願意持續一年,每月贊助三百元來支持心影兒的人,而肯愛協會的志工媽媽也將親手製作餅乾,感謝每一位贊助者。

延伸閱讀:

肯愛協會

相關報導

讀者迴響

發表迴響


生命力新聞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學實驗媒體

聯絡信箱:vita1997@gmail.com

關於我們

探索更多來自 生命力新聞: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行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