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于瑄/生命力報導】「人權保障的重要價值在於對個人尊嚴的確保,每一個人生下來都應被平等的對待。」東吳人權中心創始成員黃默教授說。他說有許多強暴案件,常照出受害者的住處,或是在亂倫案件中寫出其加害者的爸爸或其他親戚的全名,等於間接透露受害者的名字,造成受害者的二度傷害。

為促進台灣的人權研究,東吳大學設立國內大學第一所人權研究中心-「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首位主任是政治系的黃默教授表示,當初民間人權組織想要推動國家人權委員會,又想起草人權基本法,但發現台灣沒有相關的人權研究機構,於是就依當前的情況和條件,將此人權研究機構設於東吳大學。因為東吳從民國八十四年就在大學部、研究所開設人權相關課程,比其他的大學早。

「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這個名稱的由來為何?黃默說張佛泉是一位最早期有關人權研究的學者,四O年代時他在中國大陸已經很有名,後來到台灣來當東吳大學第一任的政治系系主任,不過他有名的原因是因為他有關人權的著作影響很大,因此為了紀念他,就把機構的名稱叫做「張佛泉」。

東吳人權中心是由九個跨學科的老師一同發起的,有政治系黃秀端教授、黃默教授,哲學系葉海煙教授、陳瑤華副教授,社會系盧政春副教授,德文系謝志偉教授,心理系王叢桂教授,法律系潘維大教授及鄧衍森副教授等九位。目前這九位老師是該中心的研究員,黃默表示除此之外,他們也跟相關人士聯繫,像是聘請特約的研究員或國外有名的專家學者來當顧問。

黃默說東吳人權中心是在學校裡的學術機構,因此主要的工作比較算是學術性質的,一方面是研究,一方面是教學,這是跟一般的人權組織較大的不同點。例如這學期該中心開了一門「醫療與人權」的課,論述醫療與人權的相關性,是黃默老師和哲學系老師一起合開的,也邀一些外校的老師來講課。

除了東吳本校的人權課程之外,東吳人權中心也鼓勵跨校的開設課程,黃默說他們也會參與陽明大學的醫學倫理課程。當然他們也跟一些其他的大學、基金會、民間組織都有良好的合作關係。譬如從去年開始,每年跟台灣人權促進會在七月間都會辦一個為期兩天的大學生人權研討營,以推廣人權知識。

至於創立以來遇到的困難,黃默表示有兩個部分,一部份是從政府、學校得到的資源不多,另一個困難是市場的價值觀念,「因為人權是一個很新的議題,跟我們的傳統還是有些格格不入,所以許多人還是有些質疑。」

黃默認為台灣的人權狀況這兩年來有進步,但值得改善的空間還是非常的大。「早年關心的政治犯、言論自由這些問題都已經解決一部份,現在已經沒什麼政治犯了,現在的問題反在於很多時候言論開放了就變得很亂,這就不是言論自由問題,而是言論新聞倫理問題、新聞自律的問題。」

他提出,媒體在採訪過程中隱含的偏見以及某醫師在電子媒體大肆披露病患整型內容等,這些都間接對人權造成傷害。「人權保障的重要價值在於對個人尊嚴的確保,每一個人生下來都應被平等的對待。」他舉出有許多強暴案件,常照出受害者的住處,或是在亂倫案件中寫出其加害者的爸爸或其他親戚的全名,等於間接透露受害者的名字,造成受害者的二度傷害。「媒體常為了滿足觀眾好奇心而做出違反人權的舉動。」媒體應履行第四權力量,以社會責任作為媒體服膺的典範,而非以商業邏輯的角度去衡量與選擇新聞價值。

黃默也表示現在台灣許多議題都轉向經濟、社會權利問題,和弱勢族群地位跟權利的保障的問題,如勞工、原住民、婦女等,還有待長時間的改進。黃默提到經濟的發展與弱勢族群也有關係,「假如一個國家要鼓勵經濟發展,就會比較偏重於資本家的利益,進而傷害到弱勢族群。」所以如何在經濟發展與弱勢族群利益的保障之間取得平衡,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台灣缺乏人權觀念的主要原因,黃默說最關鍵的就是台灣好幾十年的威權體制,使我們不知自己應有的權利為何,再來是我們被趕出聯合國三十年,「這三十年來,過去世界在人權方面的進展,不論是理論上的、實務上的,我們都斷層了,很多最基本的人權觀念我們都不懂。」

為了推廣人權教育,東吳人權中心不但規劃人權課程、跨校課程,還從事國中、國小老師的培訓,也推動社區大學的人權教育,到社區大學去教課,同時每一年也會辦專題演講,都是邀請國外有名的專家學者。黃默說,像今年就有邀請歐洲人權法院的法官Georg Ress,舉辦一場名為「歐洲人權公約國內法化的價值」的專題演講。

而名為「邁向人權文化新社會」的大台北地區社區大學人權教育巡迴講座,也於今年九月至十二月在各社區大學舉辦。黃默說社區大學是得到教育部和青輔會的補助才得以實行。講座內容分核心講座和選修講座,核心講座介紹何為人權,和探討基本人權中關於尊嚴、平等、自由、權利等概念;選修講座則是依各社區大學的辦學特色和學員需求,在台灣本土人權議題中各選擇三場,包括婦女、兒童、老人、勞工、醫療健康與發展權環境權等九種權利講座。

「推動人權-教育是不可缺的,是最基礎也是最慢的。我們學者最關注的就是教育的推廣工作。」黃默說,潛移默化的教育,注重的是薰陶,是風氣培養,要靠經驗的傳承與長期的經營,雖然並非一蹴可及,但是人權觀念的基礎一定能逐漸建立起來。

相關報導

讀者迴響

發表迴響


生命力新聞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學實驗媒體

聯絡信箱:vita1997@gmail.com

關於我們

探索更多來自 生命力新聞: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行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