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記者/林志昊報導】「自從參與教育改革的工作之後,才深深感覺到,如果從教育的觀點來看家庭、看人的養成、也看學校,得到的最大結論是,如果社區不健全,那麼教育改革所說的事情都無法落實。」教改會召集人、也是現任《新故鄉雜誌》發行人李遠哲心有所感的說。

在眾多國內社區改造團體與文化界名人的到場下,伴隨著寧靜且具悠遠氣息的傳統台灣民謠,《新故鄉雜誌》於三月二日下午在台北知新文化廣場舉行正式的創刊記者會。身為《新故鄉雜誌》的發行人,李遠哲說明了他的心境:「我以前認為要改造一個社會,必須要透過兩個因素,一是民間企業強大的實力、二是海外眾多優秀的人才。但是自從接觸了教改工作之後,我才發現,原來台灣真正最偉大的力量是蘊藏在民間。」

從解嚴開始到今天,也有十二年了。解嚴後的台灣社會,面臨著社會結構與生活環境的巨大轉變,但是台灣的教育模式卻還一直留在原地進行它固定的步伐。因此,教改會便在最近這三年中,經過三十幾次的委員會議和討論,終於提出了教改的最新藍圖。不過即使藍圖已經提出,但是教改的工作何其困難,在這過程中也遭遇了非常多的阻礙。表面上除了政策轉變後必須做出的適應之外,實際上民間有很豐富的力量,但是卻過於分散,無法將台灣民間的生命力注入到社會中。李遠哲並且說,許多人雖然很早以前就已經有社區營造的觀念,但是整個活動進行總是由上向下、像政策宣導改革般,並無法真正落實在民間社會。若要收到持續且健全的效率,「一定要由下往上進行。」

「一個好的平面媒體若有辦法改善社會的觀點,有可能比辦一所大學對社會的影響來得更大。」《新故鄉雜誌》的編採群也認為,工業革命後,自然環境的改變對人類未來的生存與發展,都會構成嚴重的挑戰。而台灣地區解嚴十二年來,民間社會力與生命力的蓬勃發展,並且用具體的實踐來直接參與社會的改造,更是近年蔚為風行的一股潮流。

《新故鄉雜誌》要做的,就是將教改的主要工作,落實在一般社區中。透過社區的集體意識,將家長、學校、與社區生活緊密連結在一起,以形成一種特定的機制,讓社區成為台灣的生命力。「透過呼籲與參與,社區的營造意識將會形成一種新世界。」《新故鄉雜誌》社長兼總編輯廖嘉展說。

在創刊號的內容中,「婆婆媽媽真偉大」是本期的專題。期間描寫一群加入社區服務的女性,如何將自己的熱忱與理念,轉化成行動投入社區服務中;另外在這專題之後,也有關於原住民的文化特別報導。所以在內容題材上,《新故鄉雜誌》不但是一個公益性的雜誌,也是一個社區特寫的雜誌。

十年前離開《人間雜誌》,獨自一人到彰化鄉間做社區調查,從來沒有想過會在十年之後又辦雜誌的廖嘉展認為,其實《新故鄉雜誌》與現在許多社區團體所共同努力的,就是設法讓這種新的社區營造思維,在一般的社會中正式向下扎根。《新故鄉雜誌》是以一種參與者的角色與態度來直接推動台灣各地方的社區再造,它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要將第一現場實實在在的呈現在平面上,並且用報導文學與報導攝影的方式,將台灣民間蘊含的社會力與生命力真實地展現在讀者的眼前。《新故鄉雜誌》的關懷範圍很廣,從婦女、原住民、社區議題、自然環境、甚至台灣的另一個代名詞──蝴蝶,都是《新故鄉雜誌》關心的重點。

然而作為一個媒體、而且是一個必須要在市面上販售的一個平面媒體,《新故鄉雜誌》也有它必須要面對的問題。不過廖嘉展樂觀認為,如果能夠與民間團體一起配合互動、並且喚醒民眾的社區意識,《新故鄉雜誌》將不會受限於現行的商業市場運作的機制。儘管如此,廖嘉展還是希望民眾與讀者能夠透過捐管或是訂閱的方式,來支持《新故鄉雜誌》,因為「《新故鄉雜誌》是大家的好朋友!」而且民眾如果有任何意見想表達,可以透過《新故鄉雜誌》的網站做公開的交流,這樣不僅可以讓《新故鄉雜誌》更茁壯,也可以藉由彼此討論的形式,一起喚醒民眾的社區概念。

「一本雜誌的誕生,跟接生一個新生兒一樣的喜悅。」李遠哲認為,只要努力、並且抓對方向,社會的改革是可以的。《新故鄉雜誌》的創刊,正也代表著這群擁有熱忱理念的人,已經成功地踏出向外推行社區營造理念最重要的一步。

相關報導

讀者迴響

發表迴響


生命力新聞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學實驗媒體

聯絡信箱:vita1997@gmail.com

關於我們

探索更多來自 生命力新聞: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行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