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紋嬬報導】陽光普照的下午,拐進屏東市圓環市場,攤販林立,舉凡修指甲的、賣衣服的、賣鞋襪的,皆是尋常光景,但特別的是叫賣者略帶腔調的國語。走幾步便有一家十圓商店,一踏進店內,頭頂上的電視機正放映越南節目影帶,老闆娘熱絡的起身招呼客人,懷裡揣著嬰兒輕輕晃著,一口流利的國語實在讓人辨不清她的來歷。

二十八歲的越南籍配偶李氏容來台灣已有三年餘,目前和先生在屏東市經營十元商店,她說:「很多越南來的都在這裡作生意啊,我們也在這裡作生意,在這裡我也有認識的人啊,也好作伴。」懷裡的女兒才剛出生七個月,「她叫謝佩岑,等我以後錢賺多一點,我才要帶她回越南看看。」瘦削的瓜子臉上鑲著一雙漂亮的鳳眼,一直帶著笑,抱著孩子的手腕上圈著翠綠的玉鐲,她的眼神透著一股堅毅:「我絕對要賺很多錢自己當老闆,回越南幫我媽媽蓋房子。」

提到李氏容的母親,她的臉上泛著笑意:「她不是我親生的媽媽,生我的媽媽很早就死了,現在這個媽媽跟我感情很好,我爸爸生病的時候,她也一起照顧,我好想念她。」

李氏容還沒嫁來台灣前,是家裡的經濟支柱,在五個孩子中排行老三。在越南,女孩子普遍讀到國中就不再升學了,她卻可以唸到高中畢業,李氏容說:「我的個性就是很不服輸,一定要唸到第一,所以我成績很好,而且我家離學校很近,也付得起學費,所以我爸爸就給我唸。」

但卻由於父親生病住院,需要支付大筆醫藥費,她萌生放棄讀書,賺錢養家的念頭,「在越南讀到高中也已經夠了,我比較想趕快賺錢,有錢的感覺很好。」曾經有過當老師、警察的夢想,在經濟壓力下改變志向,在高中老師的介紹下,她做過賣報紙、洗衣服、當保母的工作。

李氏容說:「我遇到的老闆都對我很好,我第一個工作就是到人家家裡洗衣服、做家事,照顧baby,從早上八點到晚上八點,他請我一年,還幫我爸爸出治病的錢。」晚上八點回到家後,她和繼母就接家庭代工來做,做到半夜兩三點才去睡,也由於常熬夜做零碎物件的代工,例如縫補扣子等工作,致使她的視力大不如前,而這樣的日子持續半年。

她滿足的說:「只要有錢拿我就很開心,再辛苦我都願意做。」回想起那段日子,不禁紅了眼眶:「那時候真的很辛苦啊,要照顧我爸爸,還要照顧我弟弟妹妹,到現在我妹妹還不肯結婚,說要照顧我爸爸。我們越南可憐的故事很多。」

雖然當時越南的女孩子盛行嫁來台灣,但當初李氏容並沒有這種想法,原來在美國本來有個人等著她。回首過往,她淡淡的說:「我跟他沒緣份哪。」對方是李氏容高中老師的兒子,大她個幾歲。「他喜歡我,可是那時候我沒有那麼喜歡他,我只想要賺錢。而且他也要去美國了。他回越南打電話給我的時候,剛好是 我嫁來台灣的第二天,你說我們是不是沒緣份?」在胡志明市工作的李氏容,在購物頻道中當起了和服模特兒,同時經人介紹下認識了現在的先生。看了一眼身旁招呼客人的先生,她笑著說:「他第一印象還不錯啦,看過我以後就跟人家說要娶我,我也想來台灣看看,再加上那個人也沒什麼消息,我就來了。」

在越南簡單的辦了婚禮,第二天就來台灣的李氏容,剛開始有點不適應婆家的生活,她說:「其實吃的東西跟越南沒有什麼差別,只是我們在越南講英文和越南話比較多,我國語比較不好啦,我婆婆不會說國語,只會說台語,所以我都是看電視,問她這怎麼講,她再跟我說,這樣學的。」李氏容表示,與公婆的相處沒有大問題,只是個人生活習慣不同,常發生摩擦,例如她不喜歡每天做家事,「我就是不喜歡每天都要擦地板、擦家具灰塵那些事情,我以前在越南也沒有人管我,我覺得只要乾淨整齊就好了,不用每天做。」

她甚至希望能多賺一些錢,請個傭人來家裡打掃,或是自己開店當老闆,凡事不必親力親為。李氏容一再強調:「我一點也不覺得這樣有什麼不好,我本來就不喜歡做那些事情,我要賺很多錢,自己當老闆,請人家來做,還要回越南幫我媽媽蓋房子。」

在一旁的先生忍不住說:「我也不是說她懶惰啦,她跟我媽為了打掃吵過不知道幾次了啦,我們家也不是沒有錢耶,我們出來開十圓商店是想多少賺一點,不要靠家裡祖產。我知道她一個人來台灣辛苦啦,可是想要當老闆,還要請人來家裡打掃齁,我實在不知道講她幾遍。錢沒有那麼好賺啦,靠自己卡實在啦!」

默默聽完先生的辯白,李氏容說:「我來台灣三年了,可以拿身分證了都還沒有拿,也還沒回越南,想說趕快賺錢,等佩岑大一點我再帶她回去,我爸爸已經走了,剩下我媽媽。他(指先生)跟我觀念不一樣啦,我也懶得再講什麼。」

除了生活習慣的摩擦之外,李氏容也很不喜歡台灣的政治人物,她說:「我覺得政治人物就是要有該有的樣子,不是每天在電視上罵來罵去,而且他們都講很多很難聽的話。」雖然厭惡醜陋的政治面貌,她還是很享受台灣的自由,「講什麼都沒有關係,做什麼都可以,很自由耶,我有朋友嫁去大陸,我才不要去大陸,那裡說什麼都不行,警察還會打人,我不喜歡大陸。」

李氏容有自己的一套標準與原則,堅毅的她只花了幾個月的時間便融入台灣社會,她說:「我沒有感覺到什麼族群分裂,電視上那些話(指統獨、族群問題)我根本沒有感受到。台灣很好,大家都對我很好,我很喜歡這裡。」

相關報導

讀者迴響

發表迴響


生命力新聞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學實驗媒體

聯絡信箱:vita1997@gmail.com

關於我們

探索更多來自 生命力新聞: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行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