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朝弼報導】「挪威是我們的祖國,台灣是我們的家。」徐賓諾夫婦沒有孩子,但對他們來說,每位求診的病患都是他們的孩子。多年的醫療服務,讓他們獲得政府多項表揚,而許多受過徐賓諾夫婦照顧的人,也親切地稱呼他們為「阿公、阿媽」。 

在南投縣埔里基督教醫院內的小教堂,每到了晨間禱告的時候,總是可以在眾人當中看見一位老先生,有時獨自一人,有時則攙扶著伴侶,和大家一起默默祈禱,而在醫院內,也不難發現他們一步步慢慢地走著,和工作的醫護人員與病患問候寒喧。他們就是參與創設埔里基督教醫院的前院長徐賓諾、紀歐惠夫婦,也是許多受過他們照顧的人口中的「阿公、阿媽」。

同屬挪威籍的「阿公」徐賓諾和「阿媽」紀歐惠,來台服務已經有五十年及四十年的時間了,首先來台的護理師徐賓諾,早年分別在台北馬偕醫院、新莊痲瘋病院等地工作,致力於痲瘋病人的醫療照顧。一九五六年起,徐賓諾投身中部山區和當時在埔里醫療服務的謝緯醫師及孫理蓮博士,一起展開對山地原住民的免費醫療工作,並間接認識了在一九六二年來到埔基的紀歐惠醫師,兩人也因懷抱著共同的信念而締結連理。埔基首任院長謝緯醫師去世後,徐賓諾夫婦先後接任院長職務,努力醫治當時非常流行的小兒麻痺及結核病患者。多年來的醫療服務,也讓他們獲得政府多項殊榮表揚。

雖然阿公和阿媽已經年邁退休,卻仍舊會抽空到醫院裡巡一巡,看看院裡的情況。今年已經八十四歲的紀歐惠說,很多人工作到了六十五歲就退休,但她覺得在還有能力貢獻社會的時候,就不要吝惜自己的體力。阿媽一直工作到五年前,才因為身體健康的考量而不得不退休。紀歐惠專研的是麻醉醫學,但在早期的醫療服務中,因為欠缺人手,所以一人往往必須身兼多職,她說:「當時我除了麻醉之外,還必須做開刀、接產的工作。雖然很累,但是看見那麼多人需要幫助,還是會強打精神做下去。」就算手術是由其他醫生執刀,阿媽也會時常和醫護人員一起為病人禱告,祈求手術進行順利。她笑著說,是耶穌帶領她這麼做的。

徐賓諾回憶起埔基的創建過程,特別感謝當初一起服務的謝緯醫生以及孫理蓮博士。他說,早先的醫院因為經費困難是用竹子搭建的,加上醫療工作完全免費、人手也不夠,因此經濟十分拮据。如果沒有謝緯醫生的奉獻精神和孫理蓮博士的大力募款,醫療的工作將會更加艱辛。今年七十九歲的阿公很欣慰能夠一路走來,看到埔基從沒有一間開刀房開始到現在的改建茁壯,痲瘋病、小兒麻痺和肺結核等疾病也逐漸獲得醫療的控制。徐賓諾說,許多一起服務的朋友們很早就去世了,他們能夠看見社會醫藥的發達,真的很高興。

「阿媽在上課的時候,不僅要求非常嚴格,連課程內容都堅持用英文來教。」曾在埔基服務並接受醫學教育的張桂美,目前在從事老人居家照顧、兒童安親及教育訓練等服務的「愚人之友」基金會擔任管理師。談到了自己的老師紀歐惠,張桂美認為阿媽是一位把學生當作自己孩子的老師,同學生病時常常可看見阿媽細心地照顧。她記得有一年一位同學胃出血,急需輸血,由於當時交通不便,必須遠從台中血庫運血。血型相符的阿媽聽到了這個消息,立刻挽起袖子捐了五百CC的血,並且徹夜不眠地陪伴著同學。

「愚人之友」另一位管理師邱妹珠則曾和阿公徐賓諾多次上山巡迴醫療,她覺得阿公是一位事必親躬的人,每當在照顧病人的時候,哪怕是嚴重的結核病患,他也是完全沒有忌諱,連口罩、手套都不戴,面對面和他們聊天,幫他們洗澡、擦身體,是那種具有悲天憫人胸懷的人。

「挪威是我們的祖國,台灣是我們的家。」徐賓諾夫婦沒有孩子,但對他們來說,每位上門求診的病患都是他們的孩子。已經來台服務數十年的阿公、阿媽,在今年一月提出了中華民國永久居留證的申請,希望政府能夠讓他們成為真正的台灣人,獲得了社會及媒體不小的迴響。身為基督徒的徐賓諾夫婦,期許大眾能夠恪守本分,因為想要奉獻不見得要當醫生,對自己的工作敬業也能對社會有幫助。

延伸閱讀

南投縣埔里基督教醫院

徐賓諾夫婦申請永久居留權相關報導

相關報導

讀者迴響

發表迴響


生命力新聞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學實驗媒體

聯絡信箱:vita1997@gmail.com

關於我們

探索更多來自 生命力新聞: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行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