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記者陳姿婷報導】「做社區工作的人都有一種雞婆的個性啦!」台北市社區工作會館副館長張台山苦笑地表示。曾經擔任第二屆指南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張台山,對於推動指南社區生態和環保工作不遺餘力,在他的帶領及社區幹部的努力之下,指南社區陸續推動「社區自主廚餘堆肥」、「自己種菜自己吃」、「文史及生態導覽培訓課程」等生態環保工作,目前效果顯著,亦受到政府及社區居民的肯定。

位於台北市文山區的指南社區發展協會,成立於一九九九年,談到當初為何會設置社區發展協會,指南社區居民張太太表示:「是因為當時里長辦的活動比較少,但是我們社區居民想要多一點互動啊!」於是便催生了指南社區發展協會的成立。張台山說,當初的想法很簡單,並沒有特意要發展生態或文史工作,是因為慢慢地接觸社區、認識社區,才想要宣揚指南社區獨特的資源。

張台山表示,指南社區從二OOO年開始推動廚餘堆肥的工作,當初在宣導的時候,是靠著宣傳單和左鄰右舍一個拉一個而做起來的,協會除了教導居民如何製作廚餘堆肥之外,亦提供製作所需的工具。社區居民可利用製作好的廚餘堆肥,栽種盆栽美化家園,也可以放置在地下室,讓社協統一送至樟湖農園。指南社區推廣廚餘堆肥的成效良好,到二OO一年底,指南里廚餘堆肥的參與戶數已經達到二百戶之多。

樟湖農園是社區推動廚餘堆肥的成功案例,張台山表示,樟湖農園建構的原因,是由於社區的農民張國川先生,他有一塊閒置的土地,於是社協就向他租用,當作廚餘堆肥的實際運用場所。樟湖農園使用廚餘製成的有機土栽種蔬果,堅持不使用化學肥料,不噴灑農藥,種植出純天然的有機蔬菜。張台山說。

他們還向文山社區大學提案「自己種菜自己吃」的學習課程,讓學員親身體驗種菜的樂趣,「剛開始試辦的時候,是沒有收費的,沒想到反應這麼好,學員人數非常多,大家都對這門課很有興趣。」張台山說,現在「自己種菜自己吃」課程,變成社大一門兩學分的課程,而當初租借土地的張國川先生,也由於教導學員們如何種菜,從農民便成了社大的老師。

除了「廚餘堆肥」和「自己種菜自己吃」之外,指南社區也持續推動「文史及生態導覽培訓課程」,陸陸續續培訓了許多社區導覽人才,「我們培訓的對象大多是以二度就業的人為主,主要是為了配合社會局照顧弱勢團體的理念。」張台山說,導覽員自己組成了「樟湖工作室」,只要指南社區接了來自社會局或是學校的案子,就會轉介給「樟湖工作室」,請他們規劃導覽,目前社區導覽主要有三個路線,分別是草湳步道、樟湖步道和茶路步道。

一路做著社區發展工作,把指南社區從無變為有,從大家只知道要到貓空喝茶,到現在知道指南里還有許多豐富的生態文史資源,張台山並不為此感到驕傲,反而感到遺憾,「其實坦白講,經過我們這樣推展,遊客變得好多喔!會亂丟垃圾,還會把喜歡的花草摘回家,所以我們一直很後悔,為什麼發展東西要發展到這種程度,這變成是一種破壞了。」張台山說,現在他們只能用撿垃圾的方式,撿給民眾看,希望讓民眾感受到他們維護生態的辛苦,不要再破壞這些天然的步道了。

相關報導

讀者迴響

發表迴響


生命力新聞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學實驗媒體

聯絡信箱:vita1997@gmail.com

關於我們

探索更多來自 生命力新聞: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行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