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武敬茹、李雯瓊/高雄報導】來自馬來西亞的臺灣媳婦陳愛玲,曾在馬來西亞考獲律師執照,機緣巧合下認識了因響應「南向政策」而赴馬的臺籍先生,婚後不惜放下大馬的一切,隨丈夫來到臺灣定居。臺灣和馬來西亞的法系不同,即使陳愛玲手持大馬的律師執照,也無法在臺執業,只可以從事一些和法律相關的翻譯工作。在一次偶然的情況下,她受邀開一門關於東南亞文化的課程,意外為她的遠嫁人生開啟了另一扇大門。

陳愛玲(右)示範製作「咖哩滷水」,一旁的學員認真拍照筆記。                攝影/武敬茹

開課傳授東南亞文化 與臺灣人對談

「嫁來臺灣後長達十六年的生活,我都在家接筆譯案子,沒有出去接觸外面的人群。」陳愛玲為了接觸更多的臺灣人,於是報名了烹飪課。在一次的機緣下,友人邀她到高雄的社區大學去開了一門課,課程名稱叫「吃香喝辣聊南洋文化」。

「文化是要通過互相溝通,才可以更深入了解的。不是由一個人來解說,另一群人就能夠明白的。」對於友人的邀約,陳愛玲提出了要求。她希望上這門課的學生對象是臺灣人,因為她認為自己可以在和學生的對話中認識更多台灣文化,也可以藉由自己的分享讓更多臺灣人了解東南亞的民族風情。

除此之外,陳愛玲也覺得外籍配偶在臺被污名化的情況愈來愈嚴重。「常常會聽到臺灣人說我們這些新住民是被買回來的。」聽到台灣人說著這些帶有刻板印象的言論,陳愛玲認為這是臺灣人對新住民的誤解,因此希望可以藉著分享東南亞多元文化的機會與更多的臺灣人對談,也期許自己作為一名新住民,可以為臺灣這片土地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文化隔閡。

陳愛玲(左)正在試吃學員的菜餚。                                                                    攝影/武敬茹

遠赴印度進修 回臺後開設香料班

香料在東南亞食物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因此陳愛玲在教學員製作東南亞菜式的時候很常使用香料。在一次的授課中,一名學員提議陳愛玲可以另外開設一門關於香料的課。

「雖然我們身處在東南亞國家,香料是我們日常的食物之一,可是反而在自己國家的時候,我們很少會去注意香料的使用功能。」陳愛玲雖然從小在馬來西亞生長,但卻不懂得香料的使用功能,因此她跑到印度的香料學院(IISR)去進修,學習阿育吠陀和香料之間的關係。

陳愛玲表示,阿育吠陀是一個印度古老的醫學。在阿育吠陀醫學系統中,香料有著食療的功能。「每道菜式和使用的香料匙數都不一樣,食療的效果也會跟著香料使用的匙數而有所不同。」從印度回臺後的陳愛玲,開設的香料班除了包括香料使用的理論架構以外,陳愛玲也會教導學員們如何調配香料,並且讓他們在現場試著自己調配。

陳愛玲專心調製料理需要用的香料                                                               攝影/武敬茹

實地走訪多元文化國家 體驗當地文化

陳愛玲實施移動教學,親自帶領學員們走訪馬來西亞,讓他們品嘗馬來西亞的道地食物和了解當地文化。陳愛玲說,馬來人認為左手是用來觸摸骯髒的東西,因為他們上廁所時都習慣用左手清洗,所以會使用右手吃飯。「沒到過馬來西亞,你就不知道那裡的馬來人為什麼會使用右手抓飯來吃,更無法體驗看見馬來人用手吃飯的心情。」

陳愛玲認為,如果要使一個地方的不同文化可以相融,就必須從生活中做起。她認為新住民不應該把自己的弱勢合理化,反之則應該想想自己能夠為臺灣貢獻些什麼,「新住民們不應該把自己是弱勢這一件事情當做籌碼」,陳愛玲是這麼說的。

延伸閱讀

望見書間 東南亞移工的友善客廳

深耕東南亞移民 異鄉發聲的管道

新住民創業 金鳳美甲店成外配娘家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相關報導

讀者迴響

發表迴響


生命力新聞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學實驗媒體

聯絡信箱:vita1997@gmail.com

關於我們

探索更多來自 生命力新聞: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行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