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莊惠雯/生命力報導】「我有一個夢,那就是有一天,在台灣這片富麗的沃土上,無論是泰國的,印尼的,越南的,菲律賓的,馬來西亞的,蒙古的勞動者,將會和雇主環坐在兄弟相愛的桌前。」希望職工吳亞平在法扶會訊第九期的人物專訪中說到。

新事社會服務中心社工韋珊表示,新事是北台灣目前專門處理勞工職業傷害的機構。剛成立的時候,原本是關注勞工法律問題,直到西元一九九七年開始,目標轉變為勞工職業傷害。韋珊說:「因為看見了最基層的勞工,受傷後不知道該如何向雇主求償,或是再就業所遇到的困難,反而是最弱勢的部分」。

外籍勞工無法組成工會,沒有團體的力量為自己爭取權益。韋珊說,外籍勞工牽涉到工作證與勞保問題,找工作本來就不容易,沒有工作證的外籍勞工,不可能有勞保的權益,更何況一般的外籍勞工,雇主也不見得幫他們保勞保。她表示,外籍勞工遇到職災,如果雇主不願意和解,新事就把案例轉給法律扶助基金會,由他們專門的律師團隊幫忙打官司。

談到處理的過程,韋珊說,案例的來源包括行政院勞工局、醫院或是社福機構,只要有勞工職業傷害的個案,就會送來新事,再由新事處理後續動作。如果雇主不願意和解,面臨到打官司的地步,資金來源就靠各個社福機構與善心人士的捐款。對於職災個案,新事會先了解個案的家庭狀況和實際需求,韋珊說:「像是法律官司、再就業、心理輔導等,做一系列的輔導。」

年初時,有個在工廠工作的勞工,一人擔起全家的經濟支柱,老婆是外籍配偶,家中有個三歲的孩子,受傷後,家庭面臨瓦解危機,家事了解之後,先幫老婆找到工作,再幫職災勞工找尋他可以擔任的工作,平時到家中拜訪,從事心理輔導,讓職災者重建自信與尊嚴。另外,也有團體輔導,讓其他走出陰暗的職災者分享經歷,讓還在陰暗角落的職災者覺得自己並不孤單、可憐。

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主任郭育良說:「外籍勞工則是弱勢中的弱勢」,勞工遇到職災的第一個反應,通常都是慌張、驚恐,加上台灣不重視職災者的保障,勞工對於職業傷害缺少概念,大部分都不知道去哪裡求助,沒有維護自己權益的觀念。郭育良表示,外籍勞工發生職災,幾乎都是由雇主親自帶來就醫,自己也不敢講什麼,只怕丟了工作。

勞工職災的權益,慢慢受到重視,當遇到職災時,不再只是自認倒楣,該去爭取應有的權益,也許有一天,台灣社會能完成吳亞平的夢想。

相關報導

讀者迴響

發表迴響


生命力新聞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學實驗媒體

聯絡信箱:vita1997@gmail.com

關於我們

探索更多來自 生命力新聞: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行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