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曼薇/台北報導】在台北縣新莊國小「小小西園布袋戲」社團裡,最重要的事就是「快樂的學習」,每個小朋友都是自動自發的合作搭戲台、照顧戲偶,用一百分的熱情學習傳統藝術─「布袋戲」。

新莊國小從民國八○年開始與「小西園掌中劇團」合作,成立「小小西園布袋戲」社團,社團成員多半是五、六年級的學生,並定期從三、四年級招募新血。學生利用課餘時間練習,由「小西園掌中劇團」派老師到學校教學,雖然一週只上課兩小時,但都激發出學生的興趣,學生連午休時間也想練習。

當別的同學下了課要趕去補習時,讓「小小西園」成員著迷的卻是一個個布袋戲偶,讓他們引頸期盼的是下一場公開演出,讓他們興奮的是當自己的小手套上戲偶、打擊樂器的那一剎那。這是一般人眼裡已經「不流行」的布袋戲,但卻也是小小年紀的他們最愛、最與眾不同的特殊才藝。

這天是三、四年級的「學弟學妹們」第一次來練習的日子,有些小朋友是因為父母要他們來學,也有小朋友是自己覺得「看起來好像很有趣」所以來學。放學後,大家一起在一般的美術教室,教室內四周還堆放著各種雜物、練習用的戲台、近二十個戲偶、基本的樂器。就在這裡,他們開始布袋戲的第一堂課:認識戲偶。

老師和大家圍坐在一起,教怎麼保護戲偶、怎麼幫戲偶穿衣服、戲偶怎麼打哈欠。突然有小朋友舉手問:「為什麼戲偶是這樣走路?」「小西園掌中劇團」洪啟文老師回答:「從以前到現在,走路就是這麼走。就像戲偶的身高、腰圍可能會被改良,但有些精神是從古至今都不變的。」

操作戲偶的第一個特殊動作是「跳窗」,也就是要讓戲偶跳過前台上的小窗口,跳進後台。一開始小朋友當然都「挑戰失敗」,洪老師說:「操縱戲偶時,不僅頭腦要用心,手更要用心啊!把跳窗當成投籃一樣,再多試幾次吧!」練習時,這種「邊玩邊學」的方式,教室裡充滿小朋友的笑聲,布袋戲偶在小朋友的手中也更顯得栩栩如生、充滿活力。「跳過窗」的小朋友開心歡呼:「跳窗我會了,我每次都有跳過去喔!」

這裡教的是傳統布袋戲,沒有聲光特效,甚至許多道具都舊舊破破的。但這裡卻像一片豐饒的布袋戲土壤,孕育著二十幾顆潛力無窮的種子,也用另一種方式讓珍貴的傳統布袋戲文化能傳承下去。洪啟文老師說,其實來這裡最重要的,不是教他們什麼多難的技術,而是至少能為布袋戲播下一顆顆種子,或許小朋友長大後會忘記怎麼操縱戲偶,但不會忘記在這裡練習布袋戲時,那種「沒有壓力的快樂感覺」。

洪老師笑著說:「談不上什麼傳承,我真正想傳給他們的是那份快樂和溫馨的感覺,還有一個能接觸布袋戲的機會。」對於未來,洪老師說,曾有一位顏老師說過,「這些種子裡,只要有一顆發芽,一切就都值得了。就算沒有投入布袋戲團的工作,如果能在求學路上成立布袋戲社團、辦些活動就夠了。」

一頭栽進布袋戲的洪老師說,布袋戲迷人的地方是那「原汁原味的掌上功夫」,那可是「能文能武」的。另一位也是由「小西園掌中劇團」派來的謝耀明老師則說:「布袋戲裡有很多文言文,這是獨一無二的,卻也是讓它不容易打進年輕市場的地方。」許多小朋友剛來時,連一句台語都不會講,經過訓練,到畢業時不僅會講台語,也都了解那些文言文的意思,這是最難能可貴的。

面對布袋戲的未來,洪老師說,能將傳統結合數位是最重要的。當傳統與數位接軌時,能夠保留的除了有形的道具與數位典藏計畫長期努力累積的相關資料外,最深刻的還是我們共同的記憶。小朋友對布袋戲的那份熱情和投入時的快樂,就像是當年坐在戲台前的我們。

記得那段拿著小板凳到廟口前,期待著看戲的時光嗎?我們總認為戲偶是有靈魂的,情緒也被戲台上的一舉一動所牽引著。一起生長在台灣土地的我們,交織著同樣的快樂回憶。現在,我們也一起把這代表台灣精神的布袋戲,繼續傳承下去。

本文為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與中央研究院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共同合作,期為數位典藏提供更多元的觀點。

相關報導

讀者迴響

發表迴響


生命力新聞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學實驗媒體

聯絡信箱:vita1997@gmail.com

關於我們

探索更多來自 生命力新聞: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行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