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佩靜/生命力報導】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的解說員李騏廷指遠方的堤防說:「五股溼地以前原本是在那邊。」坐落於蘆洲的二重疏洪道外的五股溼地,原本是一塊鳥獸的自然天堂,但在經歷成蘆大橋完工後,一切只能說是過眼雲煙。二〇〇四年荒協接受台北縣政府託管五股溼地,在縣政府預計將溼地中心規劃成划船道前,提出了『生態補償』的要求。李騏廷淡淡的說:「我們無法阻止工程進行,所以我們設法補救。」

生態補償(mitigation),又稱為棲地補償,理念來自於生態工程的一部分。從東華自資所碩士施心翊的「生態工程?生態工法?-從生態工法談起」中說明,生態補償是指對於人類活動的負面影響所採取的緩和及補償措施。一般而言,可以分為迴避(avoid)、最小化(minimize)、補償 (compensate)三種方式,但運用到「補償」方案時,通常是指開發案無可避免一定會破壞到環境,不得已才採取的環境替代方案,因此就三種方案相 比,「補償」是保育人士最不希望運用的生態保育的方法。文中所提的五股溼地就是採去了第三種方案,將五股溼地生態中心移至五股溼地較為邊陲的地方。

對於五股溼地生態補償的具體內容,荒野協會長駐五股的觀察員謝雁說:「首先協會在預定補償地上挖溝渠,然後種植五股溼地原有的植物。」他表示沒多久這塊土地反而長滿了蘆葦和鹹草,之前協會的努力都被掩蓋看不見了。

此外李騏廷也表示,溼地上的釣魚池是呈U型,在經過協會努力將魚池改成有淺灘的V型後,就更容易讓生物棲息利用。有時協會也會做一些浮島,讓浮島在水面上漂浮,一方面作為鳥類的落腳處,一方面浮島下方的陰影也可以作為魚類的藏匿處。

只不過有時荒協煞費苦心的舉止,碰到不清原由的民眾總有「秀才遇到兵」的感覺。謝雁說他就接獲過縣政府說民眾抱怨「雜草」太高的問題。現在的五股溼地周圍環<>繞著自行車道,荒協努力維持著生態和人類活動之間的分野,因此只有靠近車道兩步遠的地方有除草,其餘就讓它們自然生長。也請民眾見諒,不要抱怨雜草太高,要求「除草」。

有哭笑不得的部分,自然也有讓人驕傲的滿足。如全台灣只有在五股溼地才能見到的一種豆娘(體型相似於蜻蜓),謝雁說目前協會正在設法申請將五股溼地提升為保護區,藉以保護這種希罕的豆娘。

此外他更說:「去年有一隻黑面琵鷺在五股溼地這邊落腳。」他表示,以前五股溼地也是黑面琵鷺過境棲息點之一,雖然去年這意外的訪客並不能說明五股溼地的生態補償已告大成,但趨向進步這點似乎也是無庸至疑的。 

延伸閱讀:

五股溼地生態園區定點導覽

相關報導

讀者迴響

發表迴響


生命力新聞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學實驗媒體

聯絡信箱:vita1997@gmail.com

關於我們

探索更多來自 生命力新聞: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行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