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文萱/新北市報導】 三缺一劇團於今年上半年推出兩齣戲劇,分別為賀湘儀的《耳背上的印記》與魏雋展的偶戲《男孩:The Little Child》,三缺一劇團團長李玉嵐說:「上下半年都有推出戲劇,而今年的兩檔戲在去年皆有好評。」她希望能夠重新詮釋,「因為這些戲也都是經過長久討論與排練,才能更加深入的詮釋給觀眾。」她表示,每齣戲都需要準備將近一年的時間。

三缺一劇團於二○○五年成立,團員皆為大學、研究所畢業的年輕人,而李玉嵐為實踐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今年的兩齣戲,由魏雋展以及賀湘儀各自籌措。魏雋展與賀湘儀同樣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表演組,由魏雋展所編導的《男孩:The Little Child》,是由於他想和爸爸溝通而創作的作品,「從小看到父親臥病在床,所以對父親有很多的想像,像是希望和別的小孩一樣有爸爸的擁抱,或是有沒有機會和爸爸玩球等。」李玉嵐說,這齣戲有很多魏雋展與爸爸互動的想像。「他覺得用雲可以表達出另一個世界,那裡有他想像中的父親。」在偶戲裡面,魏雋展將雲改變成許多形狀,就如同他想像中的父親有許多不同的形狀,而觀眾可以透過這齣戲,了解創作者的想像力。

三缺一劇團的戲劇具有十足的原創性,「劇本都是原創的,大多是個人的經驗與生命歷程。」李玉嵐表示,起初她以個人與母親的生命經驗來創作,由於母親在她剛創立劇團時,還不了解戲劇,於是她希望能夠藉由戲劇的創作來表達。「我的母親對孩子教養方面有很深刻的影響。」她表示,她的母親會將劇場誤認為報紙上的演藝圈,「但是這個世界對我家人來說,他們會覺得不可思議,感覺不像外面上班族一樣穩定,他們會覺得你到底在幹麻,會有很多疑問。」於是她藉由自己的故事,也創作戲劇,希望能夠與母親做一個溝通。

李玉嵐說,劇團的戲劇概念多半會由個人生命歷程提升到一個公眾議題,譬如,社會施予的一些束縛與壓力所造成的現象,「每一次的作品都是從自身的經驗提升到社會,希望跟觀眾溝通與對談,「我們每次會和觀眾對談,像是座談會,能了解他們看了作品後想到什麼,或是從他們的生命經驗中會有什麼看法。」她說,劇團也會收到一些邀演,大多是與生命教育的議題有關,或是去學校、社區演出,以及探討都市更新、校園霸凌等的社會性議題。

三缺一劇團過去的作品已累積相當多,而過去曾有關於同志議題的《一百種回家的方法》,這齣戲是述說同志媽媽的故事,「很多法律不站在她們這個族群這邊。」李玉嵐說,例如有兩個女孩非常相愛,但若其中一人生病必須要送急診,另一個女孩卻沒有資格進急診室探視病患,因為法律規定配偶和直系親戚才能進急診室探望,「可是她們兩個相愛啊,又是最親近的人。」當時有很多關於同志情侶的困境,而三缺一劇團藉由深入議題而藉由戲劇詮釋出來。「我們也會和相關團體合作,舉辦座談,希望能夠幫助她們推動法令或引起更多人關注。」

李玉嵐說:「你可以從裡面得到感想甚至是啟發。」她認為,戲劇有趣的地方在於觀眾們能夠在當下看到真實的演出,演員們會很認真的用戲劇告訴觀眾戲劇的故事。「而劇場迷人的東西是,這是大家同心協力合作出來的。」她表示,演出一齣戲,就像是自己懷胎十月的小孩,「有時甚至還會難產。」每一次的創作,她都會思考究竟觀眾是基於什麼因素而觀賞戲劇,而戲劇創作必須要達到什麼樣的層面才是完美的。所以她也認為「戲劇創作是痛苦又迷人的事情。」

「我覺得要再更走出去。」李玉嵐希望三缺一劇團能夠持續的以社會議題為主軸作為方向,並且與觀眾共同探討及省思。「劇場其實沒有這麼複雜,就像手工業,我們必須要很精細的去編織。」從起初成立劇團,名聲尚未打響,到現在的「越演越熱」,她表示:「現在我們的票都一直在熱賣,慢慢走出親友團,開始漸漸脫離人情票了。」

延伸閱讀
三缺一劇團部落格
三缺一劇團FACEBOOK
三缺一劇團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網

相關報導

讀者迴響

發表迴響


生命力新聞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學實驗媒體

聯絡信箱:vita1997@gmail.com

關於我們

探索更多來自 生命力新聞: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行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