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記者/鄭舒安、鄧維湘報導】「我只中意女人…我是lesbian,我從來都是,我根本沒有變過!」當飾演小蝶的何超儀在劇中對丈夫吶喊自己是同性戀時,終於決定抵抗這些強壓在她身上無形的世俗枷鎖。

小蝶就如劇名「蝴蝶」般,猶如未蛻變的毛毛蟲,處於社會家庭道德束縛中,就算試圖和丈夫更親密、甚至生了一個小孩,卻終究無法自欺欺人,繼續偽裝自己不喜歡同性的情感。在影片最後開始認同自己性別角色的小蝶,就好比破繭而出、展翅飛翔的美麗蝴蝶般,重新找回屬於自己生活,不再因他人期望而隱藏自己。

全片以一種時空交錯的方式,細膩地描述三段女人間糾葛的愛戀情感,也鋪陳了已婚女老師蝴蝶在面對丈夫女兒和真正的情人阿葉間那種糾葛擺盪的苦痛。其間也穿插小蝶的學生在其同志戀情遭到阻礙時,她的無奈與感同身受卻不敢幫忙的矛盾心理。另外也描述小蝶學生時代的同性愛人與她的種種故事,期間記憶的青澀、無奈,搭配著早期的小蝶在無法承受壓力下,還是強迫自己成為世俗眼光下的模範妻子、模範母親、模範老師,而這背後卻全是虛假、充滿壓抑的。

當最後小蝶與丈夫坦承時,她的丈夫問到:「已經發生的事就讓它過去,你回來不就好嗎?」她回答:「我無法再像從前那樣,沒辦法了!你明白嗎?」因為開始願意誠實面對自己,不想繼續過著偽裝生活美滿的樣子,一旦解放過自己的真實情感後,就再也無法滿足於和平的表象了。這是一個同性的愛情故事,同時也訴說著大部分人們面對愛情的軟弱與無奈。

「蝴蝶」原著作家陳雪(見圖)說這部電影看起來也許很生活化,像個愛情故事。但同時也是在探討一個人怎樣去面對自己的內在,以及過往的故事片段怎樣影響以後的決定,尤其是感情方面的決定。「同性的戀情維繫很困難,只能完全靠感情支持,尤其遇到外在環境阻力時,很容易使得本來感情很好的兩個人,輕易放棄這段感情」。

當文字具像化之後,這些人所發生的平常故事,帶著淡淡哀傷、內心壓抑著濃烈情感,或許在我們生活週遭正不斷上演。陳雪說「有一些人雖然披著像家庭主婦的外衣,她的心理或許有這麼一段已經過去或正在發生的情感」,所以想要強調婚姻並不是感情的終點,同性的感情還是一直存在。

這次影展的總策劃師範大學小夕(化名)說「同性戀的歧視其實還是處處可見的」,像這部電影在大學裡面還是不容易被接受。電影內容中談到有關家庭不認同同性戀的親人時,也讓人想起當初在家裡面不被了解的困境。很多家庭嘴巴上說可以接受同性戀,但前提都得不是自己的小孩、不是小孩的老師,根本心口不一。

「這部電影讓人看到了勇氣」小夕談到,同性戀者常常會妥協於家庭及社會壓力,但是影片中女主角卻可以忠於自己,做一件她真正想要的事情。

「蝴蝶」是由香港導演麥婉欣改編拍攝而成,曾經入圍四十一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新人獎;並參加過威尼斯影展、韓國釜山影展、日本東京影展、巴西聖保羅國際電影節、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電影節、印度國際電影節與斯洛伐克國際電影節;同時獲選為「香港同志影展2004」開幕片。

相關報導

讀者迴響

發表迴響


生命力新聞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學實驗媒體

聯絡信箱:vita1997@gmail.com

關於我們

探索更多來自 生命力新聞: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行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