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偉正/生命力報導】「我不想長命百歲,我只想比我的孩子多活一天!」這是一位智障者家長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所舉辦的身心障礙教育研討會中所發出的心聲。家有障礙兒,成了每個家庭沈重的負擔。尤其是在他們逐漸長大之後,髮鬢也慢慢霜白的雙親,該怎麼繼續照顧他們?他們有能力獨自生活嗎?這些問題糾結在每個憂心忡忡的父母心裡。

為了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國科會和教育部委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主辦的「身心障礙教育研討會」在三月二十、二十一日於師大舉辦。與會人士包括國科會副主委蔡清彥、教育部次長林昭賢、國內特殊教育專家學者及關心特教的各界人士與家長。會中除了分析歷年特教相關學術研究,也對當前特殊教育問題、家庭教養、職業、生涯安排等議題做討論。 

在「身心障礙者的職業教育、輔導與轉銜」座談中,高雄師範大學特教系教授陳靜江指出,身心障礙者從學校踏入社會參與工作的意義相當重要。對他們來說,要面對一個不利的生存環境時,工作也許是一個很好的治療,更可能是他對生命價值肯定的開始。 

陳靜江說,在一個講求競爭、效率的職業工作社會裏,環境本身的要求和他們所受的身心限制之間有相當的落差。但是,在學校教育、輔導和社會環境對他們有較正面的回應時,他們可以有很好的工作表現。針對現今特殊學校教育存在的問題,她認為,職業類科的設計應與就業市場需求相符合,器材添購與教材內容也應視學生需求與能力做調整,並且加強與社區的建教合作。根據她長久的研究,洗車是適合身心障礙者就業的職種之一,她現在不但請洗車業界來學校教導訓練,並針對洗車的流程、技術作課程的設計與修正。因此,學校訓練的職類與策略如何跟市場上運作方式結合,是未來身心障礙者職業教育的方向。 

關於企業界,陳靜江除了呼籲給予身心障礙者更多就業機會外,她還希望雇方能依他們的特殊需要做「職務再設計」。譬如顧慮到智障者的交通安全,公司盡量不要排夜班;考慮休閒與家人情感的聯繫,希望不要將他們的休假排在非假日。這種職務上的調整,雖然很細微,但關乎個案是否在職場上適應良好的關鍵。 

此外,陳靜江還以腦性麻痺症為例,她說:「腦性麻痺患者雖然在肢體動作協調性上有缺陷,但是在認知功能上非常的好,如果雇方視其能力安排適當的工作,相信他們的可就業性是相當高的。」 

學校與職場不應只作各自的努力,兩者之間更需要相互配合,才能為身心障礙者創造良好的工作機會。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副總幹事胡懿君感慨的說,因為教育和社會體系缺乏溝通聯繫,許多孩子從學校踏入職場之路走的並不順暢。她希望社區的實習能夠落實,學校與職場的轉銜制度能再加強,而孩子進入社會後,負責的勞政體系要有足夠的人才來做追蹤輔導工作,這樣身心障礙者的就業適應問題才能減少。每個父母懸著的一顆心,或許如此才能有稍微放鬆的一刻。

相關報導

讀者迴響

發表迴響


生命力新聞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學實驗媒體

聯絡信箱:vita1997@gmail.com

關於我們

探索更多來自 生命力新聞: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行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