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曾千蘋/生命力報導】在小偉參加小學六年級科展的化學實驗時,發生了一件讓他永遠無法抹滅的可怕記憶。因為在家裡使用酒精燈不當,造成他嚴重燒傷,住院一學期。出院後,他上國中並不順利,因為必須穿著彈性衣,手腳行動不方便,加上又要做長期的復健,無法正常上課;於是老師以人數額滿為由,請他轉到別的學校。經過了一個半月的遲疑後,他決定休學。在家裡,雖然不會受到老師的排擠,但卻常與媽媽發生衝突。後來輔導他的社工,就透過「強迫入學委員會」強迫他入學,並跟班上其他的小朋友做溝通。進入新的班級後,小偉課業一直跟不上,於是重讀一年級,接下來又遭到家庭變故。這一連串的打擊,使得原本就沒有自信的他,越來越退縮,把自己封閉起來。

今年已邁入第十年的中華民國兒童燙傷基金會和全省三十四家附設有燙傷中心的醫院合作,醫療補助、公關、宣導等由基金會負責,個案處理及輔導則由醫院負責。基金會的服務對象是十八歲以下的兒童,當然如果有特殊狀況,譬如財政困難,或亟需幫助的對象,基金會也會以特案處理。 

基金會秘書黃惠芬表示,以前大部份的民眾缺乏燙傷急救知識,當家裡的小孩被燙傷時,家長會用花生油、牙膏、糨糊等東西塗抹在傷口上,她說,這是錯誤的做法。有鑑於此,基金會成立以後,便不斷的宣導燙傷的預防及正確的急救知識,黃惠芬說,至今成效還算不錯。可是較偏遠的地帶,如山區,宣導的成效比較不如大都會區,因此如果有來自台東、花蓮等較偏遠的地區的病患,基金會會給他們很多燙傷手冊,讓他們帶回去分發,以達到宣導的作用。 

在馬偕醫院服務的社工呂碧漪表示,她一年要接三、四百個個案,她的工作包括個案、團體及社區。 

服務個案的內容,是案主在住院期間,要做危機調適。因為燙傷這種重大的意外,如果沒有處理好,很可能會成為下一次意外的導火線。此外,還有疾病適應、家庭群體結構的改變,如父母為照顧燙傷的小孩而耽誤事業,或忽略家中其他小孩。出院前的自我形象改變,以及出院計畫,也就是做好心理的調適。 

出院後,還要幫助傷患兒童做社會適應。這些燙傷兒童終究是要回歸社會,回歸學校,所以必須要幫助他們重建信心,適應這個社會,其中還包括了門診的追蹤。呂碧漪說,社會適應是最困難的,必須花非常多的心力在這上面,而結果不見得是樂觀的,這對一個社工來說是很大的挫折。 

團體的工作主要是教育性質的,如成立病友家屬座談會,將兒童傷患及家屬分開,家屬可以提供意見,社工人員也可以從傷患兒童在玩的過程中發現問題,以利解決。此外,還有夏令營的舉辦,讓患者可以適應團體生活。社區方面,則是做幼稚園、小學、國中、高中的宣導教育。 

基金會成立至今,遭遇的困難和阻礙不少。黃蕙芬表示,在醫療方面,國內的燙傷研究人員比較少。由於這是一個團隊的組織,所以他們也在設法尋找並培訓社工、復健師、營養師等人員,也派員到國外學習,參加國外的會議,以求技術的成長。宣導方面,成效較慢,國外的人對皮膚捐贈不排斥,而且也已經有為燙傷病患成立的皮庫,傷患不須為植皮擔心。而國內的民眾還不能接受皮膚捐贈這件事,像器官捐贈也是近幾年才較為國人接受。她說,這是一個觀念的問題,需要長時間慢慢去改變。此外,傷患的心理重建很慢,而最令人感到挫折的是,社會還是難以接受臉部、身體變形的燒傷患者,這也是基金會要極力宣導的地方。 

令他們覺得較欣慰的事情是,因為長期宣導,現在的民眾普遍有正確的燙傷急救知識,雖然不見得能降低意外的發生,但是傷害減少很多,提高存活機率。 

對於未來,黃蕙芬說,未來有很多的期待,例如皮膚捐贈的宣導。他們只希望把每一階段所計畫的事情做好,也會花較多心力在小額捐款上。她還說,現在台灣的基金會有上百家,可以說是春秋戰國時代,只要能保有自己的原則,所做的事情能受到大家的認同,就能永續經營。

相關報導

讀者迴響

發表迴響


生命力新聞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學實驗媒體

聯絡信箱:vita1997@gmail.com

關於我們

探索更多來自 生命力新聞: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行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