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雅暖/生命力報導】立達啟能訓練中心張孟勳舉穿針為例,這是一項十分需要耐心和注意力的工作,有時候看見學生專注到口水直流,兩手不停發抖,老師都比學生還緊張,然後終於等到穿過針孔的那一刻,大家才敢鬆了一大口氣。

立達啟能訓練中心位於台中市區,一踏進立達,安靜的校園和低頭認真的眼神,讓人感覺彷彿來到鬧區中的一處世外桃源。

立達啟能訓練中心文宣部主任張孟勳說,立達啟能訓練中心是中部第一間以提供身心障礙者職業訓練的學校。當初會創立立達是源自於一位比利時籍的潘爾溫神父,他發現一些從國小啟智班、國中益智班畢業的青少年,在畢業之後無法獲得延展性的身心障礙者生活技能訓練,所以成立立達啟能訓練中心,幫助身心障礙者可以獨立生活。

張孟勳說,現在立達大概有八十名學生,二十名老師,班級採八至十人的小班制。由於學園內的建築大多歷史悠久,並不是無障礙空間,這也使得立達在招收學生時,無法讓身障者進入學園就讀,所以現在立達內的學生全部都是十五歲以上的智障者。學生除了來自台中縣市外,還有彰化和南投等,遠距離的學生可以住在立達的宿舍中,宿舍內有指導老師,照顧並教導學生的生活起居,張孟勳說:「這樣一來他們不但可以學到一技之長,更可以學會如何照顧自己。」

張孟勳表示,來到立達的學生會先經過老師的觀察和評估,然後選擇進入職前訓練班或是職業訓練班。如果還不會照料自己的日常生活,就先接受職前訓練,包括肚子餓時學會如何泡麵、下水餃填飽肚子、怎麼坐公車回家、怎麼到便利商店買東西等。等到學會基本的生活經驗後,就可以進入職業訓練。在進入職業訓練的前後,也都需要全體老師的開會評估,判斷學生適合做哪方面的工作。張孟勳說,開會需要全體老師一起參與,是因為我們不只觀察學生的上課狀況,連他們下課後或是在宿舍內的活動情形都必須一起加入評估範圍。

立達的職業訓練可分為三個班,餐飲班、清潔班和縫紉班。餐飲班主要負責全學園約一百人的午餐。清潔班則是教導學生如何擦拭桌椅、打掃等,張孟勳說,這對我們正常人來說也許很簡單,但是對智障者而言,卻必須一個動作一個動作慢慢教,否則最後很有可能桌子只有一半是乾淨的。縫紉班的工作像是穿針、針車的使用、剪線頭等。張孟勳舉穿針為例,這是一項十分需要耐心和注意力的工作,有時候看見學生專注到口水直流,兩手不停發抖,老師都比學生還緊張,然後終於等到穿過針孔的那一刻,大家才敢鬆了一大口氣。

另外,立達還有一處福利工廠,性質相當於庇護工廠,主要是提供給需要職業轉換或等待就業的學生有一段緩衝的空間。在立達畢業後,會透過就業服務員尋找適合的工作,就業服務員在工作剛開始時會以一對一或一對二的方式,協助就業智障者在工作現場的就業輔導,張孟勳說:「有時候學生對工作不適應或是做不來時,就服員還得幫忙把工作做完為止。」

張孟勳說:「我們一直在強調,工作技能和工作態度一樣重要。雖然學生在智能上比不上一般人,但是也是不能出現敷衍了事的心態。」她說,有些雇主喜歡聘用這裡的學生是因為他們的「固執」,像有一個在超市工作的學生,因為經濟不景氣,老闆把其他的工讀生都辭職了,卻只留下他一個,原因只是因為他受不了任何的罐頭擺不整齊。

張孟勳在立達擔任老師已經六、七年了,要她回想教導智能不足的學生會遭遇哪些困難時,她反而想不起來,只說熬過第一年後,一切就都變得自然、習慣了。她說,教法有時候是必須要變通的,像銘惠是一名聽障、口障加上智障的多障學生,個性十分固執,老師教她時,她總是不聽,後來才發現老師在教別人時,她反而聽得專心,所以只好利用教別的學生時「趁機」來教導她。

「在這裡最大的感想就是從學生身上學到很多,我記得前幾天有一個學生提著一隻鞋子跳回宿舍,我問他發生什麼事,他說鞋子踩到狗大便了,如果繼續穿著走,會害到更多人踩到狗大便。」張孟勳說,這麼簡單的道理,卻是由他們來提醒我們。套一句我們裡面老師對學生說過的話:「不是我服務你們,是你們服務我。」

相關報導

讀者迴響

發表迴響


生命力新聞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學實驗媒體

聯絡信箱:vita1997@gmail.com

關於我們

探索更多來自 生命力新聞: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行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