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蘇瑜棻/生命力報導】台北馬偕總院的大廳中,好幾個義工,扶著一個靠著支持器站立的孩子練習走路,一邊發出讚許的聲音:「走的很好喔!又有進步了!」。另一個角落,義工和爸爸媽媽推著輔具,幫助孩子站立起來,環繞大廳一圈,輔具上的孩子笑的天真。這是九月十六日,由中華民國腦性麻痺協會所主辦,第七期腦性麻痺聯合義診及二零零一年輔具展中的一景。

台北馬偕總院的大廳中,好幾個義工,扶著一個靠著支持器站立的孩子練習走路,一邊發出讚許的聲音:「走的很好喔!又有進步了!」。另一個角落,義工和爸爸媽媽推著輔具,幫助孩子站立起來,環繞大廳一圈,輔具上的孩子笑的天真。這是九月十六日,由中華民國腦性麻痺協會所主辦,第七期腦性麻痺聯合義診及二零零一年輔具展中的一景。

這次腦性麻痺義診的內容包括了復健科、心智、骨科、眼科、耳鼻喉科、小兒神經科、物理治療、牙科及各類輔具展出。腦性麻痺協會的常務理事方彝平說,協會成立至今九年,所舉辦的義診已經進入第七期,義診規模從當初和小學借校園,演變至今日和馬偕醫院、仁愛獅子會及輔具廠商的合作。

腦性麻痺協會的常務理事方彝平回憶說,剛開始舉辦義診時,國內的醫療環境及健保體系尚未成熟,義診的重點放在患者的醫療和復健,時間上往往要持續兩個月,每個週末都有義診活動。自從健保給付復健費用,蓋一格章可以使用六次的復健治療,加上國內對於「腦性麻痺」病變原因,及醫療方法的了解,義診的性質目前已經由醫療轉型為評估和諮詢。

因為腦性麻痺患者多患有肌肉及行動上各種障礙,需要輔具輔助,才能正常的活動或做復健,義診現場也有輔具展出。小小的腦性麻痺孩子,在義工及父母 的幫助下,試用符合自己需要的輔具。在獲得義工哥哥姊姊稱讚:「真棒!你今天站的很久呢!」的時候,小朋友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參加義診的腦性麻痺患者以小朋友居多,有的可以自行走路,有的則需要家長抱在手上,或坐在專用的輔具上。被媽媽周淑貞抱在手裡的曾昱樺就是這樣的孩子。六歲,卻有著遠小於實際年齡的身體。「她屬於混合性的嚴重情況,沒有語言能力,普通的時候就像你現在看到的時候,軟軟的趴在我身上,叫做低張。但是因為她有併發痙攣,所以發作的時候整個人會變的很僵硬,就是高張狀態。」敘述著女兒的病徵,周淑貞娓娓道來身為腦性麻痺患童家長的辛酸。因為女兒的情況嚴重,而且已屆入學年齡,周淑貞決定自己在家教育孩子。「我現在已經可以接受我的孩子是這樣的事實了,只希望能把她教多好就教多好。也希望這個社會能夠更關心我們這樣的患者和家長。」

相關報導

讀者迴響

發表迴響


生命力新聞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學實驗媒體

聯絡信箱:vita1997@gmail.com

關於我們

探索更多來自 生命力新聞: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行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