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記者/彭雅翎報導 

「我看到廣場上的人,拿國旗當旗桿互相攻擊;我看到台北人在捷運上進進出出,臉上的表情就像生活在電影『28天毁滅倒數』中那樣的恐懼,我清楚的看到他們的焦慮。」吳易叡在《焦土之春─2004備忘錄》新書發表會上,說出他在去年三二○國親抗爭所觀察的現象。

《 焦土之春─2004備忘錄》是由一群青年,以去年總統大選後三二○台灣社會混亂局面為主題,蒐集近一年來相關報刊資料,分述國親廣場抗爭、重現野百合的學生靜坐、媒體觀察、槍擊事件等發展,編輯「後三二○大事記」,並透過網路串連十多位年輕寫手的文章集結而成。由年輕詩人吳易叡、成大台灣文學所學生周馥儀與陳南宏、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學生吳易澄主編,由正中書局出版。 

編輯吳易叡說:「在去年三二○那幾天,我清楚的感受到台北人的焦慮,我一直在想,到底我們年輕人要用什麼姿態發聲,讓社會大衆感受到我們的焦慮的心情。」吳易叡網羅了一群年輕人一同來出焦土之春這本書,並將其定調為「一群年輕人對台灣社會文化的觀察、批判與願景」,企圖用惶恐又期待的心情,對二○○四這樣一個關鍵的年份,在歷史上提出新的詮釋。

吳易叡表示,這本書所觀察到的現象包括國親廣場抗爭運動、學生靜坐及媒體觀察。發現在選舉過後,政黨對選舉激情未減,並將一切拉高為藍綠對立,讓很多事情失去對話空間,因為一切都是在政黨對立下來運作的。編輯周馥儀說:「我們也觀察到在那段期間的大眾媒體,在學生提問總統陳水扁問題時,劈頭就問學生是屬於哪個黨派的,而沒有深入瞭解學生的問題。」而對於學生靜坐,他們發現,靜坐的學生也許是想重現野百合學運,但他們沒有深入得瞭解自己到底為何而戰,不懂自己靜坐所要的是什麼。 

作者王貞文,則以她在德國居住的觀察來思考台灣社會,「在德國經驗中所看到的族群問題,發現不是捐棄意識型態就可以解決問題,而是有族群生存空間的問題。」她說,這麼複雜的族群生態,豈是政黨可以在選舉時隨意炒作煽動就可以解決。 

針對這些問題,他們用書寫的方式表達他們的想法。作者謝一麟表示,他希望可以從自己身上開始,例如不滿藍綠的政治操弄,可以不附合他們;不滿媒體的報導,可以不去收看,藉此抵制媒體。另一位作者李立偉說:「台灣的社會應該要教會民眾,自己要的到底是什麼,而不是盲目的去遊行、去抗議。」 

周馥儀說,在網路如此發達的時代,他們這群默默無名的學生仍會想出版這本書,是想在三二○之後用本土、年輕人的觀點來記錄過去的一年所發生的一切現象,希望年輕人能說出自己的觀點,不是藉由媒體炒作,也不受藍綠政黨的操弄,「將解讀一個時代的權利還給人民。」而他們不只把讀者群定位在年輕族群,「我們希望老一輩的人也能看這本書,中高齡的人大多不會上網,我們希望能用講故事的方式讓他們明白台灣另一種聲音。」

吳易叡說,出版這本書,只是希望藉此表達年輕人的看法,希望三二○不只是一個事件,而是可以成為一個多元的對話空間,各種不同的意見可以藉此交流,作為歷史的見證,而不是只有政黨、媒體的意見。 

這本書的編輯群與樂多公司合作,將有一個專屬的blog,在新書發表會後,這些作者也會繼續以blog網路日誌的形式,來表達他們的看法。 

延伸閱讀: 

1.《焦土之春 — 2004備忘錄》

相關報導

讀者迴響

發表迴響


生命力新聞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學實驗媒體

聯絡信箱:vita1997@gmail.com

關於我們

探索更多來自 生命力新聞: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行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