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馨文/台北市報導】「撒奇萊雅族」一個隱身於阿美族一百二十九年的原住民族群,終於在二○○七年的一月十七日,由行政院前院長蘇貞昌宣佈為台灣原住民的第十三族。「現在撒奇萊雅族族民經估計大概有二至三千人,其實還不算最少的一個原住民族,人口還比邵族及噶瑪蘭族來的多呢!」台灣原住民博物館主任林威城說。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此次「與部落結合」系列,即日起至二○○八年一月十九日特別展出「火神光照‧喚起撒奇萊雅族Sakizaya的記憶與榮耀」,用以宣傳於二○○七年一月十七日正式正名的「撒奇萊雅族」相關文化及文物。

林威城解釋,撒奇萊雅族在一八七八年的「達固湖灣事件」後,漸漸隱姓埋名於阿美族中。當時,滿清政府為了擴大勢力及配合「開山撫番」的政策施行,便開始後山地區的經營;在花蓮奇萊平原上的撒族人為對抗清兵,便聯合噶瑪蘭族人共同反抗,但不料實力不敵清軍,撒族人轉而投降,為避免戰後遭到清算,於是他們便隱身於附近的阿美族部落,慢慢地也融入阿美文化中。

「達固湖灣」(Takoboan)即是當初撒族人數最多的部落。在抵抗清兵時,當時撒族的聯合大頭目古穆‧巴吉克(Komod Pazik)及其妻伊婕‧卡娜邵(Icip Kanasaw)為保護部落人民而被凌遲,巴吉克被割下全身皮膚而卡娜邵則被用大圓木壓碎身體,最後部落更被清軍燒毀殆盡。

「達固湖灣事件就是現在撒奇萊雅火神祭的由來」,林威城說,撒奇萊雅族在隱身的一百二十九年中,融入於阿美的文化,新一代的族人也逐漸淡忘自己的身份,而認為自己是阿美族人。

其實許多阿美族有的祭儀和儀式撒族也有,如豐年祭;而「火神祭」(Palamal)的舉行,是唯一可和阿美族清楚分野的文化祭儀;在夏天擇一天,集合族人們舉辦,透過昇火和祭拜的活動和神靈進行溝通。林威城說,火神祭的舉行是為了祭祀在一八七八年抗清而犧牲的先靈,在二○○六年的夏天第一次舉辦,由族中耆老領導,未來也會固定在夏天舉辦,希望新一代族人們都能參加並了解本身的文化。

林威城表示,這一次的展覽其實是「非族群共識」的特展,是由族內少數精英份子發起。其實還是有族民不認同撒族本身的文化,正名與否其實對他們的生活並沒有影響,那為何還需要認同?因此他說,這次展出的目的除了是讓一般大眾能認識撒奇萊雅族之外,更希望能夠得到自身民族的認可,讓撒族人知道正名的好處。

他強調,目前撒族最需要的即是年輕一代對自身族群的認同,重建語言及文化,這樣正名才有意義。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相關報導

讀者迴響

發表迴響


生命力新聞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學實驗媒體

聯絡信箱:vita1997@gmail.com

關於我們

探索更多來自 生命力新聞: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行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