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賴佩璇、夏亞凡/台北市報導】台灣東南亞移民人口日漸上升,在異地的外籍勞工需要屬於自己發聲的管道,四方報是台灣目前唯一以東南亞族群人士為受眾所發行的報紙,有越南、泰國、菲律賓、柬埔寨、印尼文五種版本。四方報前總編輯張正 ,現為電視節目「唱四方」製作人以及中華外籍配偶暨勞工之聲協會秘書長。

正義感是記者的核心價值

張正畢業於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一九九六年先是在立報擔任記者,之後對於新聞工作產生倦怠,於是在二〇〇二年留職停薪前往暨南大學攻讀東南亞研究。研究所畢業後,他決定投入四方報的工作擔任總編輯,希望能夠深耕於東南亞移民,讓他們在異鄉也有屬於自身語言的傳播媒介,進而促進台灣社會的族群融合。說到四方報一定要提到成露茜,她是世新大學創辦人成舍我之女 ,在二〇〇六年時創辦四方報,是台灣第一份越南文報刊, 經營至今四方報已有越南、泰國、菲律賓、柬埔寨、印尼文版本。張正說:「成露茜的墓誌銘就是『讓弱勢發聲』。」這點恰巧與生命力新聞網的創辦理念雷同。四方報的名稱由來是希望可以連結散居於台灣四面八方的外籍移民移工,聚集群體力量為彼此打氣和爭取權利。而內容除了有東南亞當地新聞之外,也將台灣新聞翻譯成原鄉語言,可以促進資訊交流。

張正用影片分享四方報為台灣新住民所帶來的影響

使用各族群語言 讓弱勢發聲

台灣四處都有弱勢族群,而基於站在一個媒體人的立場,所找到能夠讓他們發聲的管道,就是製做一份屬於他們的報紙。成露茜的手稿上也提到,「佛雷勒(Faulo Freire)堅持,讓被壓迫者發展自己的語言詞彙去述說世界。」佛雷勒是一名巴西教育學家,特別關心社會底層的弱勢族群。四方報的創辦理念,是想讓台灣的社會的東南亞移民,能夠用屬於他們自己的語言,去說他們想說的話。張正表示,希望大家能在學習日、韓、歐美語系之餘,也可以學習東南亞語言,「只要學一種就可以變成那些會講的少數人」。

在遙遠異鄉生活的遊子,總是特別思念故鄉的味道。就像是我們在非中文語系的地方看到中文的資料,也 會覺得親切感十足。同理,東南亞外籍勞工的心情也是如此。他們分別用日曆紙、考卷、作業紙等寫信投稿,四方報每次都會收到如雪花飛來般的信件,而版面上所刊登的讀者投書內容,也變成他們交友的小天地。

多重經營手法 媒介日漸壯大

張正的內心有一個 種子,經過努力灌溉澆水,終於開花結果。東南亞移民發聲的管道日趨完善,除了報紙、書籍等平面媒體之外,二〇〇九年時,於Flickr網路平台架設「四方藝廊」網站,放置讀者投稿的繪畫作品,讓更多人可以觀賞,且進而在台灣各地舉行「驚艷四方」異鄉人創作畫展。卸下四方報總編輯身分之後,張正專心經營電視節目「唱四方」,這是全台灣第一個全東南亞語言的歌唱節目,讓外籍移工可以唱出母語歌謠。

二〇一〇年時,張正籌備一個「外婆橋計畫」,「外婆」指的是新移民之子的母親的故鄉。這個計畫是讓新移民之子帶著自己的母親和學校老師,返回外婆家去探親。二〇一二年時,四方報將專欄〈逃〉集結編輯後出版《逃//我們的寶島,他們的牢》一書,內容為 二十六 封「逃跑中」的越南外籍勞工投書信件。以中文出版的用意是希望增進台籍雇主對於外籍移工的了解,藉此搭建一座利於雙方溝通的橋樑。

二〇一三年時,四方報舉行「青年田野計畫」,讓學生經歷三個月的田野調查,實際和東南亞移民訪談,再以文字作為紀錄。張正也於二〇一四年辦理「第一屆移民工文學獎」,「東南亞移民工的故事和想像力很重要,也是屬於台灣歷史的一部份。」此獎項以移民和移工為主題,希望創作出另一種類型的台灣文學。

延伸閱讀

天下獨立評論「張正四方大道」

四方報臉書粉絲專頁

與異鄉人為友 青年田野逗陣來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相關報導

讀者迴響

發表迴響取消回覆


生命力新聞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學實驗媒體

聯絡信箱:vita1997@gmail.com

關於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