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施力群/生命力報導】午後的輔仁大學淨心堂,一場追思彌撒正在進行,為的是悼念獻身教育近五十年的德國籍修女吳秉雅。

吳秉雅修女生於1907年,來自虔誠的天主教家庭,中學畢業後,進入家政學校就讀,自此與家政結下不解之緣。1934年,加入聖神婢女傳教修女會,在教會的培育下,派往菲律賓繼續攻讀家政。在取得自然科學教育學位後,1939年被派往中國,任教於北京輔大家政系,擔任系主任。

1963年,輔大在台復校,吳秉雅又奉派來台,成立了全國第一個家政營養學系(今生活應用科學系前身),擔任系主任。在她任內,創辦了許多的設施,位於輔大校園內的輔園餐廳,以及輔幼中心,都是她的創舉。

輔幼中心主任陳若琳說:「輔幼可以說是吳修女一手創建的。」她表示,輔幼中心從硬體設施到經費來源,全是吳秉雅修女一手擘畫。當時,吳秉雅有了成立輔幼中心的構想,便向羅馬教廷申請經費,而輔幼的建築也是依照她所規劃的藍圖而建。陳若琳說:「吳修女是德國人,輔幼中心的建築,便是標準的德國式風格,前面是座花園,主體建築後面是遊樂場。」

1978年的輔幼中心無疑是當時新莊地區最完備的幼兒教育中心。生活應用科學系主任蘇雪玉說:「當時在招生日前一天,多少家長為了把孩子送進輔幼,還得漏夜排隊。」她表示,吳秉雅創辦輔幼中心的原意,不光是提供家政營養學系師生實習的場所,同時也是想拉近輔大與新莊市民的距離、增加與社區的互動。

蘇雪玉說:「輔幼的創設,是吳秉雅重視本土化教育,同時服務在地人民的具體表現。」雖然今天輔幼也招收教職員子弟,但當初最早的構想,是為了服務新莊、泰山的居民。 

蘇雪玉又說:「她想樹立一個幼兒教育的典範,讓教育走出校園,落實在每一個家庭。」這些年來,輔幼不但是幼兒教育中心,同時也培育了許多幼教人才。在當時幼兒教育的觀念尚未普及時,能夠培育專業幼教人員的機構實在是不多,輔幼是一個特例。

當時仍在家政營養學系就讀的蘇雪玉,眼中的系主任,是一位堅毅、一絲不茍的女性。蘇雪玉說:「她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她以身為一個家政專業者自豪。」擺脫了對於家政工作的刻板印象,「家政不單是女人的事,更是一門專業的學科」。蘇雪玉說,吳修女展現了專業至上的風格,「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屬於家政專業工作者的尊嚴。」

蘇雪玉說:「吳修女當初所留下來的規劃,一直到今天,我們沒能超越,像觀察廊,當初修女設計在每個活動室,裝設單面鏡與擴音器,來觀察小朋友的學習情況,一直到現在,老師在教學上,還是可以利用這項設施。」

本著吳秉雅創辦輔幼的理念以及精神,輔幼中心也以社區分子自許,扮演推動社區發展的角色。蘇雪玉說,去年和家庭教育中心合作的「學習型家庭計畫」,就是一個藉由幼兒教育,進而推廣親子教育的活動。目前籌辦中的「親子共讀」,也是響應教育部計劃,期待能夠增加與新莊地區互動,共同促進社區發展,推動社區營造的活動。

退休之後的吳秉雅,沒有離開這片她奉獻大半輩子的土地,她依然居住在輔幼旁的修女會,參與各項事務。籌辦這次追思彌撒的修女劉錦萍,與吳秉雅共同居住在修女會。她說:「修女會是我們的家,她是我們最嚴格的慈母。」

回憶起與吳秉雅共同生活的點點滴滴,目前任教於民生學院、宗教輔導中心的劉錦萍說:「我想她的動力是來自對於天主的信仰。」她表示,一個異鄉客,為了對信仰的堅持,遠渡重洋,把一生最精華的歲月,奉獻於一片全然陌生的土地上,這並不容易。

劉錦萍說:「東西用到破爛不堪,吳修女總捨不得丟,每每要趁她不在,我們才能偷偷丟棄。要是被她看見,怕是又要撿了回來。她是個擇善固執的人,說什麼也不肯丟。」

劉錦萍又說:「樓上有台縫紉機,儘管年歲已高,她還是喜歡上去摸摸它,做些椅墊、椅套什麼的。」她說:「吳修女以九十幾歲的高齡,還能保持一個開放的心靈。吸收了什麼新資訊,遇到我們,總要拉著我們說上個老半天,或是分享,或是提出她的看法。」

走過九十三個年頭,吳秉雅見證了時代,同時也創造了屬於她的年代。

相關報導

讀者迴響

發表迴響


生命力新聞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學實驗媒體

聯絡信箱:vita1997@gmail.com

關於我們

探索更多來自 生命力新聞: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行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