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記者/魏喬怡報導】

重新站起,繼續接受人生挑戰

秀玲覺得遇到過最大的挫折,是第一次參加大學聯考時落榜。殘障生考試是在每年的五月,那時她高中還沒畢業,就接到聯考成績單,結果有陣子都不敢跟老師們見面,活在深深的自責中,覺得自己很丟臉,辜負了老師們的期望。後來導師邱滿英不斷地勸導秀玲,不要被一次的失敗擊倒,不要貶低自己,要重新打起勇氣。一說到導師,秀玲就迫不急待想讓人知道她是多麼好的一個人。

跨越重重障礙進大學

上大學,是秀玲這生中,第一次走出倍受呵護的環境,正式進入到一般人的世界接受教育,有很多要重新適應的地方,例如平時上課,必須有手語通譯員吳秋南在旁解釋;上英語實習課時,沒有辦法聽到,系上老師就想辦法教她學習美式手語。「輔大是天主教學校,用的是美式手語。」說到手語,秀玲解釋到,各國的手語都不同,對老師、同學的比法也不同,跟同學用的是自然手語較精簡,老師則是用文字手語來教學,「手語是很有趣的,不過也很難。」系上同學對她的照顧,秀玲很感謝,「像班代、學伴都常照顧我」秀玲的學姐還為了跟她溝通去學手語。 

雖然秀玲覺得受到的照顧很多,但其實政府在對聾人的照顧及政策仍不週全。例如,在選填志願時,聾生就有所限制。由於聾人聽力受損,所以給一般人覺得他們的眼力應該特好的印象。再加上的確有較多的聾人似乎很有繪畫方面的能力,所以聾人就讀大專院校幾乎都以美術相關科系為第一優先選擇。此外家政系、體育系、中文系等,這些看起來比較不難,且不受聽力受損影響的科系,也較能開放名額接受聽障生就讀,這情形在使用手語的啟聰學校的學生中最普遍。 

這些科系的限制,無形中就限制了聽障生的發展方向。在國外的聾生因有完善的課堂手譯及筆記員服務協助,除了直接需要用到聽力的工作外,他們都能勝任而不受限制。「所以這次秀玲能就讀社會系.雖然她的辛苦困難重重。但是對於台灣的聾人社群是一大突破。」吳秋南說:「我們這些手譯員會盡力幫她在課堂上能吸收到老師教學的內容。盡力讓她不因聽不到而喪失發展的潛力。」 

另外,目前政府只安排一位工讀生提供筆給聽障生,根本就不夠。試舉一個例子來說,有哪一個中國人,能夠在完全聽不懂說英語的老師授課內容,而單單抄錄他人認為是重點的片段筆記的情況下,學到完整的知識呢?聾人們除了聽不見,用的是另一套語言系統外,他們有好手好腳,更有一副好頭腦。「他們要的福利是為他們除去在以口語為主流的社會裡與人溝通的障礙,並給予平等的生存機會。」亦師亦友的吳秋南說到。他們二人是在教會的團契中認識,在去年夏天秀玲考上輔仁大學社會系後,吳秋南就想到為她安排手語通譯員,在專業科目的課堂上,為她做手譯的服務。 

多彩多姿的大學生活

林秀玲唸大學沒為別的,只因為自己喜歡唸書,不過,當初第一志願是國立台灣藝術學院,因為對美工設計較有興趣,現在進了輔大,最喜歡的科目是心理學和美式手語,「心理學的奧妙,讓我知道了許多心理方面的知識,且能解決自已的疑點,這也許能幫助聾人解決一些疑難問題。」林秀玲說。 

上大學後,唯一覺得困難的是英文,尤其是很多社會學的書都是原文的,加上美式手語的書也都是用英文所寫的,更覺得在國、高中時打的基礎不夠。「我們以前的英文都只是一些簡單、死背的考試,而且高中三年只有二冊,不像一般人的課本是愈來愈難。」 

在系上同學的眼中,秀玲是個很獨立、很有思想的人。秀玲自己也承認,她並不覺得自己需要特別多的關懷,她也像一般人一樣過著自己的大學生活,同樣忙著學業、社團、愛情。現在秀玲參加了二個社團,一個是輔健社,一個是手語社,還是手語社的指導老師呢! 

不管是誰,都覺得秀玲是個很獨立的女孩。她的手語通譯員吳秋南說:「秀玲是一個很堅強、能吃苦、肯努力用功、且體貼的孩子。」 

林秀玲最大的心願就是英文程度變好,全家人都平安快樂,其他別無所求。誠如海倫凱勒所說,拒絕向內心的敵手屈服,反抗絕望與幻滅,也正是林秀玲終生奮鬥的目標。 

父母眼中的驕傲

雖然父母一開始知道秀玲有缺陷時,心情上並無法接受,然而,因為她是第一個孩子,所以他們很積極地帶她看了很多個醫生,直到確定她是聾啞人後,父母還是沒放棄對秀玲的期望,送她到聾啞學校,希望能藉教育的力量讓她成為正常人。 

在父母眼中,林秀玲的確沒讓他們失望。從小就很獨立,小學一年級就自己坐公車回家,在成績方面的表現也一直很優秀,中學時期參加田徑賽、桌球賽,在區運、亞運時都得到不錯的成績。 

除了小時候飲食起居方面有比較多照顧外,其他方面,並沒有特別的對待,因為父母希望,她能像正常小孩子一樣長大,而不是被保護過度。 

「剛開始,在溝通上有很大的困難,常會引起爭執」父母說,近二年,也許是受到環境的影響,秀玲變很固執,更難了解她的想法。現在,父母最大的期望,就是希望秀玲好好唸書為自己爭一口氣。

相關報導

讀者迴響

發表迴響


生命力新聞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學實驗媒體

聯絡信箱:vita1997@gmail.com

關於我們

探索更多來自 生命力新聞: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行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