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瑞華/生命力報導】「青春期是每一個孩子情緒最不穩定,最容易產生行為偏差的階段,我很希望自己能在他們無助時拉他們一把。」目前就讀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三年級,同時也擔任台北諮商輔導中心「張老師」義工的林佳慧說。

佳慧自去年暑假參加「張老師」青少年輔導組義工訓練班,並於今年七月正式成為義務「張老師」的一員,目前與另外一位成員共同輔導五個國中女生。張老師機構對成員在個案的隱私權及輔導的專業度上要求很嚴格,義工們在最初的一年中固定輔導五個小朋友,但是除了對他們行為或問題偏差的輔導外,不能涉入個人感情。小朋友們也無法知道輔導人員的電話或生日等基本資料,只有在固定的輔導時間中能和義工談自己的心情。一年後,雙方的關係就斷了,個案如果想再和輔導人員聯絡只能透過寫信並由中心轉交。 

佳慧目前已輔導這五個孩子半年了,他們多半由各校輔導室轉交過來,在學習、行為、家庭、人際關係上多少有偏差,或是對自己的自信不夠,無法正常的與一般人相處,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常受周圍朋友的排擠,也比較不易相信別人。因此佳慧剛帶他們時不太知道要如何溝通,且雙方感情尚未建立,孩子們都不願把心理的話講出來,每當佳慧問問題時,那些孩子只答「我不知道」。「那時我有很深的無力感,不知道該怎麼與他們溝通,但我安慰自己那只是一個過度期,也不會因此而否定或懷疑自己的能力。」經過時間的累積與溝通,孩子們現在都會主動找她談自認為是秘密的事情,把她當成好朋友,這是佳慧最感欣慰的。 

在輔導的過程中,佳慧從不幫孩子們做決定,她盡量在不涉入自己價值觀的立場下,幫他們分析一件事情的優缺點,但最後的決定由他們自己做。「這樣他們才會想得比較多,以後碰到困難時才有能力靠自己解決。」她說孩子們的未來還是得靠自己去走,她能給的只有鼓勵、支持、溫暖與接納。「我希望藉著我的一點點力量,能幫助他們走出困境,讓他們的未來走得比現在更順遂。」 

「我並不期望自己能在一年內改變這些孩子的觀念,只能從對話中找出他們的偏差為何,並透過其他的方法讓他們自己警覺原來這樣的想法並不正確,進而自己去改正。」佳慧說。然而在輔導的過程中,她也從中學習到許多東西,不會只站在自己的立場去思考事情,而能接納不同的意見與聲音,而這些,才是她輔導過程中最大的收穫。

相關報導

讀者迴響

發表迴響


生命力新聞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學實驗媒體

聯絡信箱:vita1997@gmail.com

關於我們

探索更多來自 生命力新聞: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行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