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曾千蘋報/生命力報導】小琪在兩歲時,因為跌倒,不慎傷及頭部,從此成為腦性麻庳的智障兒。她的媽媽將她送到心路文教基金會接受專業訓練,現在她已回到學校學習特殊教育。小琪的媽媽說:「孩子就像一本書」,從孩子身上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心路基金會萬芳發展中心的服務對像,是六歲以下、及十五歲以上,五十五歲以下的中重度智障。工作項目分為早療組、成人組及輔具組。在兒童部份,發展中心所收的對象以居住在台北市為主,中心並設有日托班和親子班。日托班以二十五人為限,親子班則是父母、小孩一起上課,以三十人為限。此外,還有配合父母親上下班的臨時托育。 

在心路,有由治療師、教師、醫師、社工員、心理師、就業輔導員組成的專業團體,來幫助小孩接受專業的訓練,包括認知、理解、配對、口功、以及溝通訓練。其中的配對是指認知的一種,也就是把相同的東西放在一起的一種觀念。而口功則是指患有腦性麻庳或語言障礙的小孩,他們可能面部神經失調而一直流口水,因此要幫助他們閉唇,或如何使用湯匙等訓練。 

從事特殊教育六年的社工員葉慧敏表示,在發展中心成立的過程中,較令他們感到挫折的事,是轉介系統的效率不是很好,也就是說有些個案是經由心路的其他中心一層一層轉過來的,有時轉到最後,個案都不知轉到哪,轉丟了。還有就是經費的補助不夠,這對家境原本就不是很好的家庭來說,更是一種困難。另外有些家長不願承認自己的小孩是智障兒,當然就不會把小孩送進來,以致耽誤早期療育的效果。 

雖然困難重重,但也有令他們覺得欣慰的地方,這些家長在把他們的小孩送進基金會時都很擔心,之後隨著時間的過去,家長們的心情也變的愉快,因為他們的小孩在這裡被照顧得很好。葉慧敏說,他們最高興的是能幫助家長解決困難。 

她還表示,希望民眾能認識發展中心,知道中心在做些什麼,並且意識到早期療育的重要性在於越早治療越能順利的接受訓練課程,盡量多參與,多了解發展中心的服務內容。對於未來,葉慧敏說,中心的專業訓練是在引導、激發智障兒童的潛能,所以他們希望把早期療育做得更好。此外,中心正在計畫智障兒童的在宅服務,就是如果智障兒實在不方便到中心上課,社工及老師們就會到家裡幫助智障兒童接受治療訓練,現在這個案子還在審核當中,只要通過了,就可馬上實行。

相關報導

讀者迴響

發表迴響


生命力新聞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學實驗媒體

聯絡信箱:vita1997@gmail.com

關於我們

探索更多來自 生命力新聞: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行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