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宏翰/生命力報導】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董事,也是台大教育學程教授史英說,面臨學生提問的時候,當老師非常重要的是,要「換取時間」,讓你自己進入提問者或是學生的情境,不能很快地跳出來當老師。史英說:「一個提問題的人,其實是處於一個非常脆弱的的狀況,所以身為老師,要謹慎地體貼、呵護那個提問題的學生。」

人本教育基金會自四月十九日起,舉辦森林小學師資培訓班,開辦一連串的培訓課程。主要招收的學員為,想成為森林小學的老師者,或是純粹個人進修,想瞭解人本教育改革內容的社會大眾。

人本教育基金會教育中心副主任何淑真表示,森小的師資除了第一屆外,都是來自師資培訓班。培訓班的學員在兩個月,二十五堂課之後,就有資格經由十天的試教,進入森小教書。不過,有大部分的學員是已經就業的上班族,抱著進修的心情,想瞭解人本的教改理念而來。

目前任教於台灣藝術學院的王慧穆,也是學員之一,對人本教育的思想很感興趣。她說,參與了這幾堂課以來,增加了許多對森小的認識,以往只知道森小很開放、限制很少,現在她更進一步知道,森小在教案設計上的用心。王惠穆說,森小的教學方式,對象是可以不分年齡、不分學歷的,它提供的是一個「追求真理的過程」,讓學生不斷地主動思考。王惠穆說,她參與這個課程,並不完全是想要進入森小當老師,不過藉由這個觀念的啟發,她會將這些發揮在他自己的課堂上。

史英是在課堂上回答學員提問時,利用機會教育,告訴學員身為一個老師要如何面對提問者的問題。他在回答完學員的問題後,才將他所謂「後台的事情」,搬到講台前來說。

史英在聽了學員的提問後,並不直接回應,而是回頭將學員的問題在黑板寫下。史英說:「我沒有很快地回答你,是因為我無從回答,我不知道你要問什麼,所以我用一個賴皮的方法,我一邊在黑板上寫字一邊在想你到底要問什麼,我並不是愛寫字,我是在替自己解圍。」他一面寫一面很認真的聽學員講,自然地進入了提問者的情境,瞭解提問者所要表達的重點。

史英說:「很多當老師的非常愛說,自己懂一分卻要說五分。」當老師的人要懂得節制,要想辦法多聽提問者的話,融入提問者的情境,盡量協助學生自己發現問題,促進學生思考,「除非萬不得已我們不要跳出來指導他」。即使是這樣,在回答學生問題時,還是很難避免讓學生受到打擊,因為學生在提問時,往往是很脆弱的。

提到教案設計,史英說:「要有一個非凡的意義,就是上游思想。」「例如我們要教『速度』,那我們首先要問說,教『速度』要幹嘛?就是在追尋『速度』有什麼意義。不過這裡的『意義』不等於『用處』。」有時候「意義」與「用處」是一樣的,史英說,例如當問你薪水有什麼意義的時候,通常就是在問你薪水有什麼用處,可是一般來說當有人問你,金錢對你有什麼意義,顯然不是問你用處。顯然是要超越現實的用處,還要追求更上一層的「意義」。

史英表示,「用處」很生活化,而生活化就會帶來「庸俗」。希望我們的教學可以跳脫庸俗的邏輯,可以進入更上一層的思想。如果在教學生時,每一樣都要顧及它夠不夠生活化,有沒有用處,那麼到最後將很難說服學生學習,「因為人學習,並不僅僅是為了要在生活上能實用」。

「那麼人為什麼要學習呢?」史英說,因為人天性好奇。小孩走在路上看著天空,會問媽媽「天有多高」,但是知道天有多高,並不能在他的生活上有什麼用處。但是天有多高這個問題,非常具有意義,所謂意義就是人類探索世界的那一份好奇心。這就是人本主義的主張之一,人天生具有好奇心。

史英說,人本主義的另一個主張是,人天生不自由,但是人又天性喜歡自由。人天生不自由的證據有二,一是人天生想飛,卻擺脫不了地心引力的束縛;二是人會肚子餓、人要喝水,所以人受到生命法則的束縛。

史英說,人對這個世界的各種好奇,和他追求自由的慾望結合起來,最後人藉由獲取知識、學習、思考,使人得到某種程度的解放。知識與學問的價值,在於創造不同的生活形態。當學生問:「老師我們學這個幹嘛?」老師應該回答的標準答案是:為了活得更像一個人。

於是現場有學員追問,如果只是追求非凡的意義、上游的思想,是否會有捨近求遠的感覺?史英說,我們所談的這種高層的心智活動,其實應該是要普及於大眾的。有部分所謂的普羅主義、大眾主義者認為,大眾很難瞭解這些高層的心智活動,他們以為大眾喜歡看的是,那些煽情的、沒有思想的東西,如肥皂劇。

不過人本主義認為,求取知識獲得解放這一條途徑,不是菁英份子的專利。而且恰恰相反,這是每一個孩子與生俱來的天賦人權。所以教育是要提供我們的下一代,每一個小孩,追求知識而獲得自我解放。

史英說:「那些普羅主義、大眾主義者主張打倒菁英階級,這點我很贊成,但是並不是要把菁英高層的心智活動,一起打倒。」「我們打倒菁英的目的是要分他的知識,把他的知識拿來給大家用的。」這些普羅主義、大眾主義者,就好像一批窮人,他們只想打倒有錢人,可是卻不想分他的錢,還說那個錢我們也不要,我們寧願永遠當窮人。

延伸閱讀

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相關報導

讀者迴響

發表迴響


生命力新聞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學實驗媒體

聯絡信箱:vita1997@gmail.com

關於我們

探索更多來自 生命力新聞: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行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