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冼家慧/台北市報導】有時候,一張照片可以勝過千言萬語,相片記載著人類的歷史,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相片可能會褪色,此時,就亟需一班專業人士保護和整理,一直以來,台灣攝影界都希望擁有一座屬於本士的攝影博物館,用以珍藏一張張具有歷史價值的舊照片,但一直只聞樓梯響,台灣攝影博物館去年六月二十三日,在「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成立籌備處,為台灣攝影博物館催生作好準備。

自攝影博物館成立籌備處後,攝影界可謂一呼百應,籌備處在籌備開館期間,已向台灣本土攝影家和已故攝影家族募集作品。籌備處冀望未來開館時,典藏與館藏作品會達到五千件。該館將來不僅是台灣第一座的攝影博物館,更是全球華人第一座專門「以攝影媒介藝術之推廣」為主要訴求的博物館。

曾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活躍於台灣攝影界的張清言先生,當時利用玻璃版底片紀錄了台灣的不同歷史風貌,其孫子張榮欽先生表示會捐出張清言先生在世時於一九二0年代前期的二百張玻璃版底片,給予將來建成的台灣攝影博物館,以作展覽用途。玻璃版底片是膠卷底片還未發明時,十九世紀就已經出現的底片,在一八五0年代深受攝影家歡迎的底片,現時玻璃版底片在世界上存量已十分稀少,它是攝影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見證了攝影技術的發展過程,這些底片為將來的攝影博物館帶來一大「賣點」。

現時,台灣攝影博物館在沒有政府的推動和支持下,由藝術家莊靈為籌委會召集人,全會華、張蒼松、蔡文祥為副召集人,只靠一班來自民間的有心人士來推動,實在難以籌集足夠資金建館 ,因此,籌備處曾多次號召攝影界同行,一起通過攝影聯展的方式為台灣攝影博物館籌募捐款。他們在去年六月開幕時,就以「影像就是力量」作為主題展示多位攝影大師的作品,參加聯展的攝影大師多達二十位以上,包括中國新聞史上第一位攝影記者郞靜山先生,他們的作品都生動地紀錄了臺灣不同時代的歷史場景。

資深攝影家劉名楷表示,其實台灣早期有不少攝影家留學國外,在國外受到啟蒙,回國後早就應該同心協力成立攝影博物館,但奈何經費不夠、又沒有合適的場地,結果導致博物館成立得「不夠快」。劉名楷認為台灣攝影博物館將來的落成,會為台灣文化界帶來重大的影響,「政府一直對攝影文化不太重視,若果台灣攝影博物館成立,就代表著政府開始重視這門藝術。」他更表示台灣攝影界應要進一步發展成立攝影藝術大學,「攝影博物館可以用來展覽、珍藏、辦研討會,但要真正推動攝影文化發展就必須要從教育開始。」

相關報導

讀者迴響

發表迴響


生命力新聞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學實驗媒體

聯絡信箱:vita1997@gmail.com

關於我們

探索更多來自 生命力新聞: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行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