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蘇瑜棻/生命力報導】台北市萬芳派出所的消防隊,最近成了四隻狗兒的新家。不過,和普通的狗兒不同的,牠們負有一項與眾不同的任務,也有著一個對台灣來說十分新鮮的頭銜──搜救犬。

九二一之後,台北市政府消防局成立了國際搜救隊。搜救犬小組下屬於國際搜救隊。所以,當八十九年年底,四隻搜救犬隨著訓練師,從美國到達台灣這塊陌生的土地,牠們成為台北首批公家搜救犬。這四個嬌客的名字是INGA,KODA,KUBI和SAID,年齡在三到四歲之間。「牠們四隻都是狼犬。幾乎大部分的搜救犬或者緝毒犬、攻堅犬都由狼犬或者拉不拉多犬擔任,因為狗種的歷史悠久,而且聰明,智力可以到達人的三歲。」搜救犬訓練小隊長朱竹昌說。

除了四隻公家搜救犬之外,朱竹昌也向朋友抱來一隻台灣土狗小黑,和搜救犬一起訓練。「台灣土狗也是很優秀的狗種,而且比起外國狗種,本土的狗更能適應台灣的氣候和環境,所以我想自己試試看。」朱竹昌摸著活蹦亂跳的小黑,笑著說。「不過小黑還沒有出過任務,因為牠還不到一歲,應該會等牠一歲多了,通過測試,成為正式的搜救犬之後才讓牠和其他四隻一起出去。」

訓練搜救犬的重點,除了培養狗的服從性、靈敏度和方向感之外,最重要的,訓練師要取得狗的信任。「最重要的就是人和狗之間的默契。訓練師要懂得狗的情緒和動作表現代表了狗的什麼感覺,狗也要懂得依照訓練師的指示和號令進行搜救動作,例如在遠處指揮狗的搜救方向。」訓練師洪小隊長說,「同時我們也要懂得狗的習性。搜救犬的工作時間和人比起來的話很短,大約是十五到二十分鐘左右。如果看牠的耳朵已經紅了,舌頭一直吐或者趴下的話,就代表牠累了,先讓牠休息,讓另外一隻上場。」

台北首次公家引進搜救犬,看似新鮮的背後,也有不為人知的辛苦面。「訓練這些搜救犬,挫折也不少,因為我們之前沒有類似的經驗,這是首次嘗試,很多事情都在摸索。」身為台灣公家訓練飼養搜救犬的先聲,洪小隊長感嘆的說,「目前我們面對的大概有兩項問題,首先是技術層面,因為國內目前還沒有充足的技術和相關知識,很多資料都要查外國的書或者網頁才能找到;另一方面,模擬災難現場的訓練場地也不好尋找,我們就去找垃圾堆或者碎石堆訓練。」

搜救犬來台灣到現在,去過花蓮、南投和北投等地,為納莉和桃芝帶來的土石流進行搜救工作。「現場經歷的累積和充實對搜救犬來說也很重要,我們平常所使用的訓練方式也要到了真正的現場才能驗收成果。」朱竹昌說,「另外,因為搜救犬是靠嗅覺找人,所以現場的風向,地形,氣流和氣壓對找人來說就很重要,如果狗正好站在上風處,而人在下風處的話,狗聞不到人的味道,很有可能會找不到。」朱竹昌想一想,又說「還有,如果現場太熱,搜救犬很容易累。像太累、太熱或者身體不適都會影響搜救犬的靈敏度。所以啊,有時候找人真的很憑經驗和運氣,而且也需要其他搜救隊員的協助。」

在萬芳分局這個新家住了近一年,搜救犬和訓練師之間早培養了深厚感情。「牠們對我們來說,」朱竹昌笑著摸摸搜救犬的頭說,「就像是隊上的一份子一樣啊。」萬芳分局後山凹的訓練場中,洪小隊長仔細解說了每一個訓練器材的功能,帶著其中兩隻搜救犬INGA和KODA正確無誤的執行了每一個環節的訓練過程。兩隻活潑的大狼犬,加上還未滿一歲的小黑,三隻狗此起彼落的叫聲充塞小小的山凹。朱竹昌說,「未來,我們的目標除了加強這幾隻狗的搜救經驗之外,也想要運用經驗,嘗試訓練自己本土的搜救犬。我們希望台灣本身也有訓練搜救犬的知識和技術,讓以後的搜救和救災情況可以進行的更順利。」

相關報導

讀者迴響

發表迴響


生命力新聞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學實驗媒體

聯絡信箱:vita1997@gmail.com

關於我們

探索更多來自 生命力新聞: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行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