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youtube.com/embed/LzSGLblOd9s

【記者王妤安、曾佳萱/台北市報導】「教學的成就感,就是這些不是原住民的學生替我們把文化發揚光大」,在台北市原住民部落大學授課的林南古老師說,原住民部落大學本是為提供原民終身學習和促進原民文化傳承與創新而創立,但報名參與課程卻多為對原民文化有興趣的漢人,意外的促成原民與漢人多元交流的契機。

IMG_4672.JPG
來自布農族的林南古老師(右一)背負傳承使命,教授學生。 攝影/曾佳萱

在都市開辦的部落教學

在繁忙的台北城裡,人們時常忙於工作,但因此少了生活,台北市原住民部落大學為了因應台北節奏快速的城市特色,兼顧移居與旅北的原住民族人,所以規劃開辦這樣的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讓離鄉背井的他們即便在台北市工作,也能在上班之餘來到這裡學習,並藉此接續文化傳承。

但台北市原住民人口數僅僅佔了全台北市人口數的百分之二,部落大學輔導員方兆鴻說:「很多漢人對於原住民的手工藝都很有興趣。」他們認為把服務的對象擴展到漢人,對於他們文化傳承的初衷也許有更大的助益,讓原住民的文化不是只侷限在他們自己而已,也因此選擇在交通便捷的台北市區開辦傳統的原民文化教學,讓那些平時忙於工作但卻有興趣學習的漢人有了更多接觸交流的機會。

IMG_4662.JPG
原住民善用生活資源,利用植物編織取代購買。 攝影/曾佳萱

從文化精神到文化融合

這裡的課程安排從傳統的原住民植物編織或是布農傳統文化與八部合音,到現代的烏克麗麗課程都有。傳統文化的課程藉由課程的教授傳遞原民的文化精神,原住民部落大學內的布農族老師林南古表示,會到這裡授課就是背負著族裡傳承的使命而來,當時族內的耆老因八八風災多葬身在部落,文化少了傳承怎麼延續,所以帶著當初在部落不認真學習的愧疚與族人對文化傳承的期許下山,但也因此他喜歡在教學的同時結合自身經驗告訴學生布農文化的深層意涵,讓課程不只是學個技藝,能夠更具意義。

在原住民部落大學內仍有一些現代化的課程,像是西方樂器的烏克麗麗課程,但特別的是,他們在課程裡結合了原住民的傳統歌謠,用西方的樂器彈奏原住民的歌謠,傳統與流行的融合,讓對於流行樂器有興趣的學員在學習的同時,也能接觸到平時鮮少機會聽到的原民傳統歌曲,比起一般的烏克麗麗教學更有屬於他們自己的特色。

IMG_4698.JPG
學生開心展示自己完成的原住民傳統水壺。 攝影/曾佳萱

學習技藝 為興趣與缺憾

來到原住民部落大學學習的漢人多是為了興趣而來,上原住民植物編織課程的學員吳盈瑩表示,對於原民文化的第一印象就是他們懂得善用身邊資源,並且不依靠外物,需要的東西自己動手做,著迷於這樣的能力,所以藉由部落大學的課程接觸平時要到深山部落才能體驗的原民文化,感染他們傳統文化的魅力。

不同於來這裡學習的漢人,一位布農族學員U Li表示,會來到部落大學學習,就是為彌補過去在部落因為工作而沒學成技藝的缺憾,「以前在部落都覺得理所當然,但在離開部落出來工作後看到這些漢人學著自己的文化,會覺得自己身為原住民應該要比他們理解的更多。」

不論漢人或者原住民,來到這裡學習的學員,用著不同的執念,學習相同的文化,同時也讓原民傳統精神得以延續。

延伸閱讀

原住民保留地的歷史

原音會 致力維護原住民音樂文化

順益原住民博物館 展現原民真風貌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相關報導

讀者迴響

發表迴響


生命力新聞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學實驗媒體

聯絡信箱:vita1997@gmail.com

關於我們

探索更多來自 生命力新聞: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行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