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記者/陳力蓉報導】「人權教育是稀釋醬缸文化並使國人脫胎換骨得不二法門,教育是百年大計,像改變一個民族氣質這種龐大工程,絕不能靠「奇」成功,我們需要的是付出與耐心。因此,我們成立了『人權教育基金會』。」現任財團法人人權教育基金會榮譽董事長柏楊這樣說著。

成立於西元一九九四年一月八日的人權教育基會,沒有固定的辦公室,也沒有專職人員,憑藉的是董事們以及各界的熱情幫助。人權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周碧瑟表示,為了避免龐大的人事費用,而能將經費全數使用在人權教育的推廣上,基金會在成立之初,遂決定以這種「省錢」的方式,逐步實現理念。 

周碧瑟也表示,基金會的董事們,雖來自不同領域,但都因為認同「人權教育」的重要性而相聚一堂,諸如人權教育基金會董事長,亦是遠流出版公司發行人王榮文、教育部長曾志朗、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時報週刊副董事長卜大中、台灣時報總主筆蘇進強等;就連執行長本人,也是國立陽明大學社區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周碧瑟說,也因為如此,柏楊還笑稱「人權教育基金會的董事是各方精英的烏合之眾」。 

談到人權教育的推廣工作以及進度,周碧瑟表示,人權教育基金會成立之初,首先針對台灣在校青少年進行問卷調查,目的在探討台灣在校青少年生活人權現況,以作為將來人權教育評估的基線資料。西元一九九八年,基金會向各界意見領袖(如史英、錢復、柴松林等人)徵文,匯集編纂出版《名家談人權教育》一書,以供將來探討人權教育觀念趨勢之基準。 

周碧瑟說,人權教育是很理念性、很抽象的,必須藉由很具體的事件,來達成教育的目標。除了「青少年問卷調查」以及「各行各業人士談人權教育」推動人權教育之前的準備工作外,人權教育更應該走入家庭、走入校園。 

在走入家庭方面,在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與柏楊聯手推薦下,人權教育基金會推出「人權教育版的結婚證書」。結婚證書中明言,男女雙方必須宣誓「擅用語言表達愛心、關心,藉語言加深瞭解,一起成長,決不粗聲斥責,絕不用肢體代替言詞,絕不允許發生婚姻暴力。」無形中,一個婚禮就是像是上了一課人權教育。周碧瑟表示,柏楊推動的「人權教育版結婚證書」是世界首創,連國際特赦組織英國分會也對此構想深表贊同與欣賞。 

在走入校園方面,人權教育基金會培訓「人權教育種子教師」,藉由種子教師之培育,培養教師具有尊重學生基本人權之知能與態度,增進教師專業成長,營造人權保障與尊重的教育環境,推動人權教育在國民教育階段的實施。而最終的目的,即是透過人權教育教學經驗之分享,發展國內人權教育教學與研究資源。 

周碧瑟表示,西元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十日於綠島落成的「人權紀念碑」,則是人權教育基金會另一項努力的成果。柏楊有感於今日台灣享有充分的自由與民主,不能不感念在戒嚴時期,在白色恐怖的年代裡,曾經為它付出生命,為它付出心血、自由的人士,遂於一九九六年成立建碑委員會,即開始馬不停蹄籌措經費與協商各項建碑事宜。周碧瑟說,光紀念碑就花了四千萬新台幣,若再加上土地,整個費用大約上千億新台幣,所幸在各界人士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與配合下,紀念被遂能如期完成。 

周碧瑟說,「人權紀念碑」原本叫做「綠島垂淚碑」,當初也是因為柏楊一個很隨性的構想,想建造一個類似以色列「哭牆」般的紀念碑,才取名為「垂淚碑」。但因為綠島當地民眾以為「垂淚碑」好像蓋個墓碑一樣,可以去燒冥紙,哭哭啼啼的,感覺不吉利,破壞綠島原有優美的風景,遂改名為「人權紀念碑」。 

「人權教育,應是著重生活人權,應是落實在日常生活中,也應是不涉政治。我們堅信,推行人權教育,是拯救和提升國人品質的唯一途徑,從教育著手,培養國人自尊尊人的情操。」周碧瑟說,教育是沒完沒了、一輩子也做不完的。人權教育基金會,秉持「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理念,期待人權教育,能夠真正落實於生活中。也盼望國人能記取歷史的教訓,愛好和平,成為真正可以負起國際責任的族群。

相關報導

讀者迴響

發表迴響


生命力新聞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學實驗媒體

聯絡信箱:vita1997@gmail.com

關於我們

探索更多來自 生命力新聞: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行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