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鄭暐儒、潘哲宇/台北市報導】積極的舉辦認養活動,並提倡領養代替購買,流浪動物花園協會秘書長郭銘銘說,透過救援、醫療、照護、送養等機制,讓收容所位置能空出來,照顧新一批的浪浪,讓等家的機會成活水,最終希望能讓每隻流浪動物都有家。
給自己一個為牠們付出的機會
二○○六年流浪動物花園由一群熱愛動物的志工們集結而成,積極的透過網路送養資訊佈達,及定期舉辦認養活動,讓救援的每一隻流浪犬貓有機會找到新家。從送養前的與飼主溝通到送養後的定期追蹤,都是為了不要讓流浪狗再受到二次傷害,而協會的最終目標是,除了讓每一隻流浪回家外,也希望領養動物的家庭也能變得更幸福。
送養會主要是將協會所認定健康的貓狗,送往活動現場,除了向民眾推廣流浪動物的資訊外,也能讓想飼養的人與動物有更多接觸,了解自身條件是否合適再做領養,透過嚴謹的程序,避免衝動領養及再度棄養的悲劇發生。
協會還沒正式成立前,郭銘銘就常在組織中擔任流浪狗的志工,因為自己本身喜歡狗,也想為牠們付出一份心力。在擔任志工時發現,本來以為被動物之家大量圈養的犬貓可以免於安樂死的命運,但高密度飼養導致動物生活品質不佳,健康狀況難以控管,於是協會便著手為這些動物提供醫療照顧及送養,每當看到回來探望的狗狗與飼主們都洋溢幸福的笑臉,更堅定了郭銘銘為牠們找家的信念。
流浪動物花園協會成立後,郭銘銘受到協會的邀請,原本從事設計工作的她,一開始覺得從一個專業領域轉換到另一個領域,這樣對於自己所設定的人生規劃,是不是早了些;當她轉念一想,若錯過這個機會,不知道下一次還要等多久,於是便帶著決心踏入協會
郭銘銘提到,協會曾在台中山區營救一隻被獸夾傷的狗,雖然政府已禁用許久,但是此類陷阱仍十分猖獗,被夾到的動物可能會嚴重到截肢,而這隻浪浪在第一次中陷阱後已截去了一腳,儘管經協會照顧康復後原放,但沒過多久卻又因捕獸夾而再失去一隻腳,這讓郭銘銘非常不忍心。
協會曾照顧過一隻因中陷阱而受傷的狗狗,右側前後肢都因捕獸夾而截去,義工們雖然知道狗狗被送養的機會不大,但還是希望牠能擁有幸福的機會,創辦人Rose更是幫牠命名為“左翼”,希望牠能展開單側的翅膀飛向幸福。幸運的是,在一場送養會中左翼被認養走了,飼主經過謹慎的觀察,也確認有照顧能力之後,最終決定認養,讓志工們都相當感動。
認養關卡多 為求好飼主
協會的流浪狗主要來自收容所,資深志工林揚盛提到,協會照顧的犬貓來源,大多來自於官方收容所,也有部分是第一線餵養或照顧的義工救援通報,當狗成功被認養出去時,就會有空的位置去接收容所的狗,讓牠們也有機會被認養出去。林揚盛認為,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並且將事做好,量力而為最重要,一次收容太多的流浪狗會讓收容所空間不足,適當收容才能使動物有更好的生活品質並能照護到牠們的健康。
協會的認養程序十分嚴謹,並不是填申請書就能夠認養。郭銘銘提到,協會透過約談了解飼主的工作型態,年齡等資料,也會和飼主討論他想要認養的狗是屬於哪一種個性,從而推薦適合的狗狗,避免與預期的落差太大造成退養。有一次遇到一位飼主想要認養米格魯,但是經約談後了解,發現這位飼主是個比較喜歡待在家中的人,但因米格魯屬偏向大量運動的獵犬性格,若一直在家中待著,無法發洩的話,可能會破壞家中的物品,所以便勸退該名飼主原先的念頭。
協會相當看重認養人的「態度」,並非抱持者憐憫的心態認養,協會認為狗狗是需要被尊重,是像家人一般的存在。認養後協會將定期追蹤,且也有成立社團,讓飼主在上面分享自己養家愛寵,除了相互交流意見及解答飼主的疑問外,也便工作人員追蹤送養後動物的狀況。
動保觀念普及不再是口號而是行動
協會的認養率相當高,截止至今已經有九千一百八十一隻動物被認養,郭銘銘說,現今的認養管道十分多元,在網路上發布認養資訊就會有許多人來詢問,以每個月被認養的隻數來看,一個月可以被認養出四、五十隻。雖然認養率高,但動保知識仍未深根,協會義工黃立瑜表示,像是領養代替購買這樣的觀念就還是非常重要,要讓更多人知道。
協會積極的舉辦認養會,郭銘銘說,舉辦認養會,是為了可以讓路過的民眾看到,並和眾人解說,流浪動物的議題是多麼需要被注意,也要讓社會看見有這麼一群人在為犬貓付出。
採訪側記
這一次是直接到認養會採訪,雖然下了雨但是志工們還是非常快速的搭起架子,替今天的認養會揭開序幕,現場有許多很可愛的流浪貓狗,很難想像牠們是曾經被遺棄的,但是經過協會的多方照料貓狗們已經變得非常健康,在當下也遇到想要認養的飼主,我也很替浪浪們感動,終於找到一個家了,認養代替購買真的需要大眾去傳播出去,避免再有更多的狗遭到流浪的命運。
發表迴響